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我国也有大面积分布。湿地可作为水源补给,并具有减轻环境污染的作用,也可作为鸟类栖息地,对近海地区的水质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我国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在世界范围内位列第四,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具有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芦苇沼泽。近年来,随着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比如围海造田、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因素对湿地造成了严重且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对湿地的相关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状况为研究对象,进行湿地信息提取等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得出结论如下:利用2015年Landsat8/OLI影像数据,以坐落于辽宁省盘锦市的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监督分类的机器学习方法SVM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方法,非监督分类的ISODATA重复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以及通过构建规则集的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方法,分别进行湿地地表覆盖信息的提取。根据多次野外验证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可得,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保护区影像数据的提取精度最高,其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85.22%,因此面向对象的分类为保护区湿地信息提取的最佳分类方法。为进一步提高面向对象方法分类精度,依据保护区湿地植被等地物的生长规律,选用2015年5月、6月、9月Landsat8/OLI影像数据作为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集,利用eCogntion软件对多时相数据同时进行影像分割。通过多时相影像中地物的光谱、纹理、空间、形状等丰富的特征信息构建规则集,根据所选取的隶属度函数及阈值进行保护区湿地信息的提取。然后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的湿地信息提取能够有效提高分类精度,其分类总体精度超过90%,达到92.17%。利用2015年5、6、9月份的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的湿地信息提取,其提取结果通过fragstats软件统计计算景观指数并进行景观格局特征的分析。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以天然湿地为主,所占比例为73.21%。人工湿地类别包括养殖水面、水稻田及水库/坑塘相对来说较少只有18.53%。而人类活动较频繁的非湿地地区所占比例只有8.27%。因此双台河口保护区内,主要以天然湿地为主,非湿地即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相对来说所占比例比较少。由面积统计结果可知在天然湿地中,以芦苇及天然水域为主要类型。在人工湿地当中,水稻田及养殖水面为主要类型。在非湿地类型中,以建设用地为主要类型。通过统计可知双台河口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以芦苇和天然水域两种天然湿地类型为主体。由不同级别的多种景观指数指标得出,双台河口保护区景观中优势斑块类型之间存在较高的连通性,而且景观中聚合度较高,依据多个景观指数可知保护区景观异质性及景观的破碎度化程度,并且由本文分类结果可知,保护区湿地含有很多廊道景观单元,造成了相同景观类型的分割,同时也表明了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保护区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类活动干扰影响,因此对湿地资源的保护需要得到高度重视。本研究为双台河口湿地的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以及资源保护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