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辍学:理性选择视野中的社会学分析--基于豫南S村的实地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辍学率攀升的问题,近年来一直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诚然,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却势头不减,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之后即随父辈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未取得初中文凭便选择辍学。众多农村初中生放弃学业的共同选择表明,农村教育正呈现出一条以初中为明显界限的分水岭。看似平常的个体辍学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力机制与发生逻辑?对于这一现象的归因与认知绝不能简单化、片面化与表面化。  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及观察法,透过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笔者展开了对农村教育场域初中辍学现象的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初中辍学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个人意愿的放弃以及社会环境的引诱是辍学行为的原生动力与吸引力,使得辍学行为成为一种主动撤离;学校教育的弊端作为一种排斥力,将学生逐步排斥在教育场域之外;学生家长在子女读书无望之际,在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希望之时,便会对教育的成本、收益及风险进行一系列的权衡考量,此时形成一股助推力,使得辍学行为成为一种被动逃离。因此,辍学行为正是在种种合力作用下、对多种因素的考量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从这种理性选择中,辍学学生及其家长获得了文化、情感及经济效益。  依据研究所采取的理论视角,笔者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进行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再思考。结果表明,由于行动者在信息接受能力、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其理性选择行为体现出一种有限理性。对行动者而言,辍学行为是对理性原则的遵从、对现代教育弊病的反叛,在形式上具备合理性;而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却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未能看到辍学行为带来的诸多非理性后果,因而具有实质上的非理性。  总之,农村初中辍学行为呈现出一种主动与被动相互交织的发生逻辑,表现为对教育场域的主动逃离与被迫撤离。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宏观层次,可以看到个体辍学行为的根源仍在于宏观制度结构、资源分配问题,而个体辍学行为终将在宏观层面上造成一种合成谬误,即集体的非理性。控辍的根本,在于治理思路的转换。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对民营企业的行为,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较低,部分民
随着社会变迁的剧烈,基督教在我国社会快速传播,如何使得基督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融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选取尾山农场作为调查地,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但作为主体的农民,其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结合“湖北城乡一体化”调研,从自主性、能动性
“南水北调”是举世瞩目的宏大工程,其中线工程调水线路源于丹江口库区,调水距离长、淹没土地面积广、影响范围大,目前已使河南省淅川县16余万库区居民迁离家乡。大规模移民的迁
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建立各种关系,其中不乏与重要他人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在于维持与依恋对象的依恋联结,以确保获得社会交往的安全感和情感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