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青少年形象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chen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形象是美国文学热衷于塑造的人物形象,其激情盎然、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时常被用于指代上升期的资产阶级。然而,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处于向后工业社会转型阶段的美国,物质丰裕与精神匮乏的矛盾使青少年焦虑情绪激增。围绕他们展现的独特价值判断标准与行为取向,美国社会出现了为时代特有的青少年文化。这种激进的、浪漫的、情绪化的青少年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这一时期美国小说中青少年形象的建构便是青少年文化的外显方式之一。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60年代”与“青少年”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了国内外60年代美国文学及青少年形象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第一章分析60年代美国青少年成长的复杂时代语境,对美国文学中传统青少年形象进行溯源,探寻60年代美国小说中迷茫、颓废、叛逆的新青少年形象出现的原因。第二章对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青少年形象进行分类梳理,依据对主导权力与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将青少年分为“逃避自由”的局内人、孤独的局外人、权力空间的破局者三种类型。“逃避自由”的局内人可以根据主体态度分为规行矩步的入局者与废然而返的妥协者;孤独的局外人则是从社会选择出发,分为主动远离权力中心的游离者与被权力话语剔除在外的社会“弃儿”;权力空间的破局者相比于前两者在屈服或逃避权力之间做选择,更倾向于打破权力空间,以“破神”的反英雄和“造神”的新偶像姿态宣告自我时代的到来。第三章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首先,小说通常借助“诱惑的产生——仪式的自决——天真的失去”这一叙事模式,在对“成长”主题注入“反成长”内核的过程中,探讨社会转型期下青少年成长所遭遇的精神困境。其次,利用空间理论,通过分析青少年活动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发现公共空间内的权力网络,阐述青少年为摆脱权力监视而进行的个人私密空间构建与权力空间僭越等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青少年群体的壮大,他们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新权力场域。第四章结合文本将青少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内在矛盾,同时在对青少年构筑的情绪乌托邦进行剖析与反思中,探究60年代美国青少年文化对文学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回顾与总结,在阐述对60年代美国青少年对文化发展产生跨时间、跨空间、跨领域的重大冲击后,探讨主流文化与新兴文化如何在碰撞中取精去糟,共同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本文不局限于对战后美国霍尔顿式迷茫叛逆的青少年形象进行研究,而是在转型社会提供的多种价值选择中,分析不同种族、性别、阶层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并从权力、空间等角度探寻他们不同选择下共有的社会性格特征,以及情绪乌托邦构建的时代诉求与反思。透过对6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青少年形象的研究,可以对美国文学有进一步地认识、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地理解,对当下青少年文化有更全面地发现与更深入地发掘。
其他文献
论文主要研究统计学应用性理论,着眼于机器学习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实施和流程设计问题。目前在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以模型算法的设计与优化为主,很少见关于应用实施问题的研究。因此,论文从数据项目实施角度,从理论基础研究一个完整的建模流程是如何组织设计的,以及其性质与流程控制等问题,并最终实现智能化建模。近年来,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各行各业。以金融行业为例,在信贷风控、反欺诈、精准营销
虚假不礼貌作为话语交流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引起了语用学界的关注。虚假不礼貌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Leech(1983)提出的虚假不礼貌概念。至今为止,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Haugh&Bousfield(2012)重新定义虚假不礼貌为:将潜在的不礼貌话语行为视为无关不礼貌的一种评价。“无关不礼貌”概念的提出,使虚假不礼貌跳脱出礼貌与不礼貌的理论困境,引导学者从更广阔的语用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减税降费”背景下,系统地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要素驱动模式增长,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涨,使得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陷入瓶颈,社会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依附于工资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过高,也是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的原因之一。为了促进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智能升级,国家推出了一系列
乔叶是当代文坛一位叙事风格鲜明的作家,自1998年发表小说处女作《一个下午的延伸》以来,乔叶在小说叙事上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论文以乔叶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叙事学、修辞学和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考察乔叶小说的叙事特征。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乔叶小说的创作历程,梳理了乔叶小说的研究状况,厘清了叙事以及叙事特征等概念的内涵,阐明了论文的选
纵观我国工艺美术史,禽鸟纹样作为传统纹样中的重要类别,其演化进程贯穿我国纹样发展历史始终。唐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特殊时期,装饰纹样实现了由滥觞到近代化的变革。在这一丝绸生产与贸易的鼎盛时期,依附于织绣装饰的禽鸟纹样承载着唐宋经济、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凝聚了历史文化与装饰审美的变迁,经历了从联珠立鸟纹到写实花鸟纹样的转变,揭示出不同历史环境下装饰艺术兼容并包、演化革新的过程。本课
刺绣是专属于女性的一种手工技艺。清代时,女性写作繁荣发展,妇女关于刺绣的文学书写也数量繁多、内容广泛,晚清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单独出版的刺绣专书。这些关于刺绣的文学书写有着鲜明的性别属性,是妇女文学史中的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共由四章构成,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采用文献梳理法,爬梳历代文献资料中关于刺绣的文化记录与文学书写。从对刺绣的文化记录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刺绣自产生后技艺逐渐提高,刺绣风格在不同地区、
本文使用折线逼近法,对具有两条边界影响的非凸单个守恒律初边值问题构造了整体近似解,证明了近似解收敛到初边值问题的整体弱熵解,同时证明了近似解可以通过有限步构造完毕。使用VC6.0开发了一套实现上述算法的仿真软件,给出了一些仿真实例。
原子力显微术是通过测量探针与样品间的作用力而获得表面形貌的技术,对生物样品,具有1nm的分辨率。本文主要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BTW诱导肠癌细胞LOVO的凋亡和LB膜的制备。 (1) BTW是从白头翁根部新分离提取的白桦酸衍生物。目前国内外关于BTW的研究报道不多,BTW对肠癌细胞LOVO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并结合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紫外-可见光谱、流式细胞术,研究了BT
RNaseP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的一种核蛋白复合体,它可以在体内特异性的剪切tRNA前体(ptRNA)的5’末端,形成成熟的tRNA。RNaseP是一种结构识别酶,它的模式底物至少要包括两个要件:1、游离的CCA-3’末端;2、特异的互补的双链区域。人工设计的外部引导序列(External Guide Sequence,EGS)是能与底物mRNA形成类似ptRNA的核酸序列,并能引导RNaseP
卵透明带在一系列生殖事件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ZP蛋白一直是生殖免疫避孕疫苗的理想靶抗原和生殖生物学中研究精卵识别机制的重要实验材料。本实验室已构建并利用毕赤酵母表达重组人卵透明带蛋白-3(rhZP3)。因此,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监测目的蛋白回收率及纯度两个关键因素,确定最佳pH值、上样流速、螯合离子、洗脱液等纯化条件,通过优化纯化条件获得纯rhZP3作为透明带抗体检测和免疫避孕研究的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