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特定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会因为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正因为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企业间的差异性,所以造成经营者、大股东、个体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管理层出于有利于自身的种种目的,就会在会计准则的范围之内甚至超越准则选择有利于管理层自身的政策,进而向外部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良好的盈余信息,这就是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从特定环境角度出发,可以探讨环境不确定性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另外,从机构投资者这一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可以为解决或者缓解环境不确定性情况下公司操纵盈余的行为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20世纪初期,在超常规发展战略的呼吁下,我国机构投资者逐渐在资本市场上壮大起来。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手段之一,在公司中的治理作用日渐突出,也已经成为经济市场的重要部分。随着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产生的各种影响日渐突显,其所具备的公司治理作用越发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而公司治理效应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盈余管理。所以,本文以特定外部环境为出发点,研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抑制作用。机构投资者是介于公司管理层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中间力量。相比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有资本也有能力去收集相关信息,进而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机构投资者不仅在收集与分析信息以及监督管理层方面更具有优势,而且其持股比例可以使其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中占有一定席位。相对于管理层而言,机构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上处于弱势地位,但其凭借较高的持股比例可以在公司董事会或者监事会争取到一定数量的席位,进而可以有选择地参与公司治理。此外,与个人投资者相比,较高的持股比例使得机构投资者更有动力去发挥监督作用,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往往具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因此机构投资者有资本也有能力专门跟进上市公司,进而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监督作用。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数的增加,会增强其监管动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管理层的约束。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逐渐壮大,参与到公司治理中的机构投资者也逐渐变多,并开始履行着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职责。可见,机构投资者已经渐渐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层与股东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被逐渐加大。在外部监督较弱的情况下,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在外部监管较强的情况下,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就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当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被投资公司的股份时,为了自身的投资不遭受损失,机构投资者会更加积极地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且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收集并辨别相关信息,充分发挥其外部监督作用。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管理层与股东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缓解公司管理层操纵盈余的行为。在梳理环境不确定性、机构投资者持股和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两大假设。通过选取2011—2015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非金融类)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总计7771个。结合已有文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从外部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持股会缓解环境不确定性情况下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控制一定内生性的情况下,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所属发展阶段的特点,本文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建议有以下三点。第一,完善公司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监督机制;第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第三,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法律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