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山羊颈椎前路手术模型,利用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并评估增强型β-TCP颈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改进和推进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饲养36只2岁龄健康成年山羊,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A组(自体髂骨组)、B组(β-TCP颈椎间融合器组)、C组(β-TCP颈椎间融合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组),每组12只。各组按术后饲养时间再分为3个月组(A1、B1、C1组)和6个月组(A2、B2、C2组),每小组各6只山羊。按计划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处死山羊。通过拍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X线片,评价该融合器维持椎间高度的能力。处死山羊后,将手术节段椎间隙及邻近两个椎体完整取下,行CT平扫+矢状面二维重建,评价椎间融合情况。CT扫描后,将标本制作不脱钙硬组织矢状面切片,Van Gieson-苦味酸品红染色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摄切片图像,并通过IMAGE-PRO PLUS Version5.0.0.39软件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内容包括对中间多孔部分的新生骨面积(new bone area, NBA)、材料残留面积(residual material area, RMA)、材料降解率(material degradation rate, MDR)、骨组织长入深度(depth of tissue penetration, DTP)的计量;以及新生骨对周围致密部分与新生骨的整合(contact of bone and the density part, CBDP)长度比的计量。结果:术后3个月,三组椎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但三组椎间高度的丢失无明显差异;C1组的融合情况与A1组相近,并好于B1组;C1组的新生骨面积明显多于B1组;C1组材料残留面积小于B1组;C1组融合器疏松部分降解率大于B1组;C1组新生骨组织向疏松部分的浸润深度优于B1组;C1组的新生骨与融合器致密部分的整合情况优于B1组。术后6个月,三组椎间高度丢失无显著差异;C2组和A2组融合情况好于B2组,而C2组融合情况与A2组无统计学差异;C2组的新生骨面积明显多于B2组;C2组材料残留面积小于B2组;C2组融合器疏松部分的降解明显快于B2组;C2组新生骨向疏松部分的浸润深度优于B2组;C2组的新生骨与融合器致密部分的整合情况优于B2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X线评价的椎间高度及CT评价的融合情况均无显著差异;新生骨的面积均有增加,C组的增加更明显;B、C两组的剩余材料继续降解,C组的降解快于B组,但材料的剩余面积均无显著降低;B、C两组新生骨向疏松部分的浸润深度均有显著增加;而新生骨与致密部分的整合长度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结论:β-TCP颈椎间融合器能够较好的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术后融合器中间疏松部分逐渐降解,同时自体新生骨逐渐长入;而周围致密部分在术后6个月,仍保持形态的稳定性,从而较好的平衡了融合器的生物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单纯的β-TCP颈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较自体髂骨差;当该融合器与BMP复合时,可以明显促进新生骨向疏松部分的浸润和与融合器致密部分的整合,提高融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