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发展战略,文化竞争全面升级。诺贝尔文学奖因独一无二的世界地位,成为各个国家的文学实力与影响力的角斗场。分析美国的主流媒体对诺贝尔文学奖涉华获奖作家的报道,意从文化事件的媒介报道中映射国家形象。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中对赛珍珠、高行健与莫言这三位涉华获奖作家的报道为样本,采用新闻话语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展现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变迁与原因。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导论,论述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路径和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主要阐释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中国形象塑造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本论题采取新闻话语分析与文本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论,主要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国际关系领域和传播学领域梳理国家形象与中国形象的理论发展。对涉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纽约时报》中的中国形象特征也做了综述研究。第三四五章分别是对《纽约时报》中赛珍珠、高行健、莫言报道的话语分析。通过作家的形象呈现与官方话语的关联,得出赛珍珠是中国文化特性的融入者,高行健是反叛者与受压迫者,莫言是中国文化的支持者的观点。通过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意群分析,观照中国国家形象的媒介映像。第六章分析了《纽约时报》对三位作家的报道特点,发现报道内容采用了双重叙述视角,报道形式与报道倾向也都各有不同。并且通过对三位作家的历时性报道分析,展示了美国媒体所刻画的以政治与社会形象为主的中国形象特征。政治形象展现了对弱者的关怀转变为对威权国家的批判,社会形象由具体转向抽象,文化形象从上层宏大叙事向普通民众通俗生活的转变,经济形象涉及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比较客观。报道的倾向性根源于中美关系性质与美国利益的诉求,指涉社会宏大语境与新闻文本的互文同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