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影印宋版《碛砂藏》反切上字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描写法、归纳统计法、系联法和比较法,考订其声母系统,分析汉语语音史中声母的演变并将之与可洪音义、《集韵》的声母系统进行比较,以探讨其间的先后关系,推测其所属时代。本文系联、考订声类,按发音部位唇、牙、舌、齿、喉、半齿、半舌七音依次进行,系联得声母反切上字如下:唇音275个,牙音330个,舌音252个,齿音416个,喉音300个,半齿音日母26个,半舌音来母78个,主要特征是轻唇与重唇两分,舌头与舌上两分,泥娘合一等。在此之后,又集中对声母的分合、变化与特殊用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碛砂藏》声母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数点:1.泥(娘)母和来母、日母都有混用,此外一些属疑母的字也开始变成鼻音声母了。2.全浊声母清化,并已经形成系统,一部分转化为全清声母,共十一组,一部分转化为次清声母,共七组。3.浊擦音转化为对应的清擦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擦音与塞擦音混用。4.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有较明显混用,共八组。5.重唇与轻唇的界限模糊,相同发音方法的声母有合二为一的趋势,但是《碛砂藏》中也存在重唇与轻唇之间转化的随意性。6.章母与庄母、昌母与初母、书母与生母混用,章母、昌母与崇母混用。值得注意的是,擦音与塞音、塞擦音混用现象。7.端母与知母、透母与彻母、定母与澄母混用,少数知母、端母、透母混用,定母和澄母转化为对应的清声母。8.见组、精组的混用范围扩大,这两组也出现擦音与塞音混用。9.知组、端组和庄组、章组分别与见组、精组有混用的现象。10.章组、庄组、知组两两混用居多。11.影组声母显著的特征有:影匣母混用、喻匣母混用,值得注意的是,影组与见组、精组的混用以及喻母与端组的混用。12.日母与禅母、喻母混用。最后,我们将《碛砂藏》与可洪音义、《集韵》进行比较,推测《碛砂藏》随函音义声母系统从时间上看,可能处于可洪音义和《集韵》之间,即位于中间地带,因而其声母系统与它们都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其声类特殊用例较多,相对复杂,有待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