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经典话语。与其它民族主义研究不同,“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更为关注文化在民族和民族主义建构中的作用,这引起了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本论文聚焦于“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议题“小说与民族”,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进行梳理、阐发和探究:第一章,围绕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核心特质,尤其是对民族与文学关系的阐释,系统地考察和呈现安德森理论的生成语境,包括理论语境和现实语境。在理论语境方面,本章试图将安德森的民族思想纳入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建构论传统,意在从安德森对这一传统的承变中思考其理论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奥尔巴赫文学研究以及本雅明历史时间意识对安德森民族思想的影响;在现实语境方面,本章指出,东南亚区域政治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再次勃兴是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生成的现实语境。第二章,聚焦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议题——“小说与民族”,在发掘“想象”的关键要素“同时性”观念及其与文学活动关系的基础上,从文学叙事、印刷语言和读者群体建构三个维度,梳理小说在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回答民族共同体“想象”何以可能的问题。第三章,在明了小说想象民族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想象”得以实现的原理是什么?本章抓住认同和摹仿两个关键词,尝试从文学与认同、民族与认同的关系以及小说摹仿诗学从文学摹仿向文化摹仿的转向中,对这一追问作出回答。第四章,基于对“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核心议题“小说与民族”较为系统的考察,本章尝试以中国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为例,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作简要批判反思。首先,尝试归纳出“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叙事,包括安德森的中国叙事以及围绕“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成果;其次,从三个方面对“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进行批判反思:“谁的认同”、“’摹仿’逻辑下的去欧洲化”以及“中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