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胁迫对两种赤眼蜂的影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是防治害虫的优良蜂种,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是完全感染Wolbachia并行孤雌产雌的品系。本实验采用高温胁迫的办法对螟黄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进行处理,研究了高温持续胁迫(全世代胁迫)和短期胁迫(幼虫期胁迫24h后恢复至正常温度)下,两种赤眼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变化;同时,对高温持续胁迫多代后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滴度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温度对其体内Wolbachia的影响。目的在于评估极端温度对两种赤眼蜂的影响,以及Wolbachia与其孤雌生殖之间的关系,为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主要如下:(1)高温持续胁迫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30℃和32℃高温持续胁迫后螟黄赤眼蜂寄生卵量较对照(25℃)显著下降,且随胁迫代数的增加,寄生卵量持续下降;高温胁迫使螟黄赤眼蜂雄性百分率显著增加,胁迫代数越多,雄蜂比例越高;高温胁迫使螟黄赤眼蜂羽化高峰显著提前,胁迫代数增加并不能改变羽化高峰提前的趋势。由此表明,高温持续胁迫显著降低了螟黄赤眼蜂生存和生殖能力,且胁迫的时间(世代数)越长,对螟黄赤眼蜂的不利影响越大。(2)高温短期胁迫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高温胁迫24h后将卵卡放回25℃下培养,螟黄赤眼蜂寄生卵量下降,但随着胁迫代数增加,螟黄赤眼蜂寄生卵量有回升到正常卵量的趋势;30℃条件下后代雌雄性比无明显变化,但在32℃条件下,随着胁迫代数增加,雄蜂百分率有上升趋势;高温短期胁迫使后代寿命显著缩短,随着胁迫代数增加,后代寿命有延长趋势;高温短期胁迫使后代羽化率显著降低。由此表明,在高温短期胁迫后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有所降低,但是随着世代推移,有逐渐恢复到原来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趋势。(3)高温持续胁迫对短管赤眼蜂的影响:30℃和32℃高温持续胁迫3代后使短管赤眼蜂的寄生卵量有所增加,但随着胁迫代数增加,短管赤眼蜂寄生卵量有下降的趋势;高温持续胁迫使完全孤雌产雌的短管赤眼蜂后代出现了雄蜂和不正常的雌雄嵌合体,且胁迫代数越多,雄蜂百分率和嵌合体的比例越高;高温持续胁迫下短管赤眼蜂羽化时间有缩短,但随着胁迫代数增加,羽化时间有回归正常的趋势。由此表明,高温持续胁迫改变了短管赤眼蜂的生殖模式,由原来的完全孤雌产雌变成了两性生殖和不完全孤雌产雌,并显著降低了短管赤眼蜂的生存和生殖能力,且胁迫的时间(世代数)越长,对短管赤眼蜂的这种不利影响越大。(4)高温短期胁迫对短管赤眼蜂的影响:高温胁迫24h后卵卡放回25℃下发育,短管赤眼蜂后代寄生卵量有略微下降趋势,随着胁迫代数增加,短管赤眼蜂在寄生卵量回归正常;高温短期胁迫并不能改变短管赤眼蜂的生殖方式,后代雄性百分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高温胁迫世代的增加到第7-8代,仅有少量的雄蜂和雌雄嵌合体出现;高温短期胁迫使短管赤眼蜂后代寿命缩短、羽化率下降,但随高温胁迫世代推移,寿命和羽化率都有恢复到正常的趋势。(5)高温胁迫对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滴度的影响:在高温持续胁迫后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滴度显著降低,30℃高温处理组的滴度显著高于32℃,随着世代的推移,处理组的滴度有下降趋势;30℃高温短期胁迫后短管赤眼蜂不同世代间Wolbachia滴度有轻微波动,但波动幅度极小;32℃高温处理组不同世代间滴度有先降低、后有所回升的趋势。由此表明,高温胁迫致使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滴度降低,恢复至正常温度后,Wolbachia滴度亦回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能对两种赤眼蜂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产生不利影响,但持续胁迫较短期胁迫影响更为严重。随胁迫代数的增加,两种赤眼蜂的耐高温的能力均显著增强,表现为当环境温度恢复到正常后,两种赤眼蜂的生殖能力会有所恢复。高温胁迫降低了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滴度,使其后代产生了雄性个体和不正常的雌雄嵌合体;恢复正常温度后后代雌性百分率增加,滴度也随之上升,说明Wolbachia滴度是影响短管孤雌产雌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为解决丘陵山地轮式运输机的振动剧烈的问题,提高驾驶人员的驾驶舒适性和运输物资的品质,本论文对丘陵山地轮式运输机半主动悬架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轿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上,对于农用车的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较少。为解决华南地区丘陵山地运输难的问题,本团队已经研发出丘陵山地轮式运输机,由于之前研发的山地果园运输机的前轴采用无悬架系统的刚性连接布置方式,运输机在山地路面进行运输时车辆产生的振
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通常在水稻中下部进行危害,具有迁飞距离远、危害部位隐蔽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生产。本课题拟采用热图像的方法,获取水稻冠层温度特征,对褐飞虱的危害情况进行评估研究,可为褐飞虱危害的早期监测和预警提供依据,对提高褐飞虱防治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课题在分析国内外虫情评估和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褐飞虱危害水稻的机理及特征,应用热红外成像技术,研究了褐飞虱入侵后
与其他动物一样,脑是控制昆虫行为的中枢,它接受外界感觉信息的输入,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加工和存储,最终指导昆虫产生行为反应。为了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昆虫的脑呈现出高度的区域化结构特点,不同区域处理不同的信息,例如蕈形体是学习记忆中心。同时,脑包含着数量众多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并通过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来调控着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神经行为学研究表明,以昆虫神经系统为探测器,通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全球柑橘产业造成巨大威胁。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不仅是柑橘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也是柑橘黄龙病的重要媒介昆虫。当前化学农药滥用导致严重的昆虫抗药性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通过生物防治控制柑橘木虱是绿色植保的未来趋势。本文通过分离鉴定分析了柑橘木虱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比较了柑橘木虱感染黄龙病菌后的内生菌群结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Litchi)植物,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前景的特色果品之一。目前荔枝选育种工作已经开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实生选种方面,难以育成熟期错开、大果优质和丰产稳产集于一身的品种。人工杂交则可望克服实生选种的局限性,培育优点更多、缺点更少的优良新品种,进而用于改善荔枝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
鸡新勋恙螨是放养肉鸡常见的体外寄生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发病较为严重。鸡新勋恙螨的幼虫寄居在鸡体皮肤内,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造成鸡体组织反应较大,在鸡体皮肤形成痘疹样病灶。由于目前我国黄羽肉鸡朝着屠宰后光鸡销售的模式转型,光鸡带有新勋恙螨病灶会影响胴体卖相,进而严重影响养户及公司的经济利益,因此本病的防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对采自广东云浮和福建莆田的鸡新勋恙螨
冠果蝇亚科(Steganinae)是果蝇科(Drosophilidae)的两个亚科之一;白果蝇属(Leucophenga)是冠果蝇亚科的最大类群。当前,冠果蝇亚科及白果蝇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较少。迄今为止,Gen Bank上可利用的完整或不完整的果蝇科线粒体基因组只有果蝇属(Drosophila)的23种。本研究尝试以线粒体基因组为切入点,通过低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冠果蝇亚科13属77种,包括
蕨类植物作为维管植物的第二大类群,在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基因组小、拷贝数高、进化保守的特点,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能从单个基因到基因组水平为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RPS12(Ribosomal Protein Small Subunit 12)在核糖体30S小亚基形成的起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蛋白在植物中由叶绿体rps12基因编码。对于不同植物,其r
辣椒(Capsicum spp.)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辣椒在世界各国都有栽培,其中中国是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但由于辣椒并非我国原产,国内辣椒遗传基础较为狭窄,尤其缺乏优质抗病抗逆的材料,利用目前现有的栽培品种较难在育种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迫切需要引入野生辣椒资源。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是研究重要农艺性状分子遗传基础的重要材料。目前已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大多集中在大田作物中,例如水稻、玉米、
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是一种常发生于快速生长肉鸡的营养代谢性疾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难以单纯通过饲养管理防控。该病病初无明显症状,被发现时通常已接近出栏日龄,由此造成严重损失。通过控制肉鸡的生长速度可以预防PHS,但有悖于高效生产的原则。所以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成为迫切需要。我国传统医学已发展多年,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