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的游戏,是指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由教师根据一定的心理活动主题设计并引导小学生自愿参与的、遵从一定游戏规则和伴有一定心理体验的有序活动。游戏的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自然地表达情感和展现自我,帮助小学生从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关于游戏的分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基于此,笔者根据游戏的辅导功能,将游戏分为自我意识类、学习益智类、人际交往类、情绪调适类、生活适应类五个类型进行研究。本研究对游戏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游戏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现状是:教师和学生均对游戏应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表示认可。教师普遍认为,游戏的应用能够提高活动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并且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学生普遍喜欢游戏,愿意参与各种游戏活动。2.游戏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硬件条件限制(包括活动场地限制、游戏道具限制、安全问题限制、课时安排限制等),教师专业素养限制(小学心理教师多为兼职,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游戏辅导技能),缺乏优质游戏资源,缺少成熟的游戏模式,难以对游戏的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等。面对这一现状,笔者组建了一支心理健康教师骨干团队,从现实情况出发,着力解决“缺乏优质的游戏资源”、“缺少成熟的游戏模式”两个主要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的游戏资源、构建了游戏应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的活动模式,结合课例分析了游戏应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的活动效果,并总结了游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本研究认为,将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应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对于丰富小学心理活动课的活动形式,提升活动效果,达成活动目标,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本研究表明,将游戏应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能够促进小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本研究推进了游戏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研究,为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