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领域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数字鸿沟”逐渐扩大,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仅关注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更关注教师的“技术性”。2005年,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首次提出TPAC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国内将其翻译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教师知识新框架。该框架为技术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模型,为一线教师整合技术进课堂提供了参考,因此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混合研究思路: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厘清TPACK的内涵、构成要素和发展现状;然后对南京市四城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分析描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的整体水平和人口变量差异;再分别选取一名专家型和非专家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案例研究,探索两类教师教学实践中的TPACK差异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发展策略。研究发现: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的整体水平中等偏上,各知识维度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整合程度不高,尤其欠缺学生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的整合;教师的整合技术教授信息技术的统领观念较强,但其实际教学与教学理念之问存在一定差距;整合技术的学生知识和评价知识水平较高,整合技术的教学策略知识水平中等偏上,整合技术的课程知识水平中等偏下。第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知识的显著增长一般发生在教师职业发展的第一(0-3年)到第三(11-17年)阶段;中学一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的TPACK各维度知识得分显著高于中学二级教师和初聘教师;男女教师在学生知识和评价知识两个维度的差异显著;本科学历教师比研究生学历教师在学生知识和评价知识两个维度的得分更高。第三,专家教师的TPACK知识总体优于非专家教师,且专家教师TPACK知识的整合程度和灵活性尤为突出。由于资源、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此,文章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未来有关教师TPACK研究可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