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灭佛与朗达玛灭佛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gador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汉地,自两汉之际传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在藏区,佛教从公元7世纪传入,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也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中国佛教这两大支系的本土化堪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与融合地成功范例。但这种“本土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众所周知,佛教是在古代印度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语境下产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当它传入到完全不同于印度的中国汉地和西藏时,就同汉地和藏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基础所形成的社会发生了既相互接触、斗争又彼此联系与融合地对立统一关系。这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关系时,必然要产生的一种现象。本文即选取这种文化冲突现象中的典型个案——汉地唐武宗灭佛和吐蕃朗达玛灭佛,对这两次灭佛事件做了专题研究。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两次灭佛事件的背景、历史渊源、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异同的纵横比较研究,探讨同一种佛教在汉、藏两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如何同本土文化既互相联系、吸收,又彼此对立、斗争的矛盾运动而最后导致的同途而殊归的结果。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和呈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遇、撞击、融合之不同结果的历史事实及其规律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一、当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传播到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后,本土的民族文化如何发展,它与外来的异质文化将发生怎样的关系?并导致怎样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本土文化的性质、型态、水平、地位和功能,如果传统文化的型态较高、底蕴深厚,则不管外来文化如何渗透和影响,传统文化依然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不发生性质的变化,佛教在汉地就是如此;第二、如果传统文化的根底比较单薄,内涵比较单一,当外来文化势如破竹般地涌来时,则传统文化难以抵挡与招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统文化就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取而代之,出现反客为主的现象。但是,这并无大碍,我们所讲的这种外来文化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外来文化了,也就是说它不是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了,其中已经搀杂和融入了本土民族文化的诸多基因、元素和因子。它已经成了被变形、扭曲和走样了的外来文化,藏传佛教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个案。藏族佛教化了,佛教也藏族化了。
其他文献
进入2007年,北京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房产政策改革深化,个人住房消费速度加快,北京房地产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而有特色的发展,造就了引人注目的“浙江现象”。本文从政府因素的角度对“浙江现象”进行了解读。指出在中国这样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
机构通用的自由度公式是一个150年没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介绍历史上先后出现的那些不服从自由度G-K公式的反常机构,又有哪些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由宋至清的公休制度出现了与前代不同的变化。宋代就节假日种类的繁多、体系的齐备、制度的完善而言,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巅峰状态。此后官方的休假政策步步收紧,由于
本文从查海和牛河梁两处遗址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苏秉琦先生关于玉器方面的相关论述,指出苏先生由辽西地区史前玉器的内涵中所提升出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如"上万年的文明起步"
本文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推出的2004~2010年中国品牌500强数据,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分析了中国品牌价值的总体演化、行业演化及分布和区域演化及分布。中国品牌
针对目前国际上广泛研究的3—RPS平台机构的运动性质作出分析.讨论了基面上三回转副共面或共面汇交等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性质.以及该类机构在不同位形下运动性质的变化.从理论上深入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深入,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作为刚刚把发展市场经济作为自己改革目标的中国政府来说,扑面而来
目前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专利申请权是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天然地享有申请专利的权利。本文从专利申请权的含义和缘起、专利申请权的性质和特点、专利申请权的内容和主
以无线蜂窝通信网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系统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了达到支持人们用任何形式互相交流任何信息资源的目标,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尚有许多关键的技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