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8.0级强烈地震后,大灾的降临之际都是国家政府与人民军队经受考验之时。人民军队具有广泛的分布性和履行职责使命的特殊性,历来都是驻地和外援抢险救灾的先遣队和生力军。本文紧紧围绕灾害应急保障中的军地协同这一主题,以汶川地震作为案例分析,剖析我国灾害应急保障的军地协同在抗灾救灾中所存在的优势及不足,并对我国现行灾害应急保障军地协同体系进行探讨,采取了系统的、非线性的、历史的观念手法进行考察。在当前时代背景的框架下分析国防军队系统与地方政府系统之间的关系,从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军地协同的演变出发,运用方针政策、法律理论分析军队、政府方面保障协同体系的利与弊。借鉴和参考国外灾害应急保障军地协同的经验,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国“军地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方针体现和贯彻的到位程度,认真分析了我国灾害应急保障中的军地协同在抗灾救灾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国家发展形势、灾害应急保障军地协同救援力量的建设、法律法规、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体制以及灾害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构建我国灾害应急保障的新型军地协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意见建议。通过研究灾害应急保障军地协同保障系统的要素构成及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从不同视角理解和分析并借鉴外国和外军灾害应急保障军地协同的做法及相关教训。更加明确了“军地协同”是“军地结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过程的重要历史阶段标志,它与“军地结合”相比,更加强调国防军队系统和地方政府系统的有机结合,对军地协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要求更高,更加强调适应我国下一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我军使命、职能的改革走向及发展趋势。为充分发挥军队力量的突击队作用,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地融合式的一体化灾害应急保障军地协同救援建议。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各类抗灾救灾行动理论知识和特点规律的学习研究,强化抗灾救灾行动组织指挥、军地协同和综合保障等内容的研练,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增强新时期新局势下灾害应急保障的有效实施和科学救援,并为我国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的协同保障提供现实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