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型病变诊断价值,重点分析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囊肿、息肉、异位胰腺、血管瘤等疾病的超声内镜特点。2.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评估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及CT的诊断准确率。3.评价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的价值,为ESD治疗早癌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普通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再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共428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26例,病灶432处,其中有4位患者有两处病变。年龄分布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岁。回顾性研究分析超声内镜下病变分布的层次、超声回声学特点和病变大小等。常见疾病如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囊肿、息肉、布氏腺瘤、异位胰腺、血管瘤、外压等疾病。2.432例中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的共143例,分析比较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结超声内镜总的诊断率及几种常见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超声内镜、普通内镜、CT诊断准确率。结果:1.疾病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共收集432例病例,其中食管167例,胃182例,其中贲门12例,胃底77例,胃体32例,胃窦61例,十二指肠24例,结肠33例,直肠26例。2.超声内镜下的特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99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1.11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亦可见混合回声;平滑肌瘤115例,主要来源于粘膜肌层和固有肌层,长径中位数是0.6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脂肪瘤16例,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1.22cm,超声学回声特点表现高回声为主;异位胰腺17例,均来自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是0.67cm,超声回声特点多样,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息肉61例,主要来源于粘膜层,长径中位数是0.72cm,超声学特点高回声为主;布氏腺瘤5例,长径中位数是0.3cm,超声内镜下表现主要来源于1-3层的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囊肿31例,来源于粘膜下层,长径中位数0.53cm,超声学回声特点囊性的无回声。血管瘤共12例,长径中位数分别为0.5cm,主要来源于粘膜下层为主,超声学特点以低回声及无回声为主;早癌35例,长径中位数是1.35cm,超声学回声特点均表现为低回声为主。3.外压性改变共28例,而胃部占24例,以脾脏外压为主。4.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本组432例治疗的患者,病理确诊143例。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84.62%,其中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息肉、异位胰腺、早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73%、100%、93.54%、83.33%、60%、87.5%。分析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及不符合因素的中,符合与不符合的病灶大小分别2.34±0.94cm、1.3±0.72cm,行T检验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5.超声内镜诊断对于早癌的诊断特异性为82.35%,敏感度87.5%,阳性预测值82.35%,阴性预测值87.75%。超声内镜对ESD术前侵犯层次与ESD术后对比分析,诊断相符率为87%。6.对比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84.62%,普通内镜的诊断准确率48.25%,CT的诊断准确率38.64%,分别与超声内镜行卡方检验P值均<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1.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判断一些常见病变的病变来源、部位、大小等具有优势,尤其是可以判断外压性改变的来源。2.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性病变的诊断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3.超声内镜对诊断早癌及判断侵犯层次具有重要意义,对ESD治疗早癌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