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改进的体积法研究了水+正癸烷/正十一烷+特丁醇假三元溶液的临界现象。在这个体系中,同构烷烃正癸烷/正十一烷被看作一个假“纯组分”,用正癸烷在假“纯组分”中的质量分数β作为逼近临界点的控制量。本节测量了7个不同β值体系的三相平衡共存的温度体积分数的空间“S”型曲线。找到了各个体系的平均组成,测得了三相区的最高温度tu,最低温度t1,平均温度(?)=(tu+t1)/2和临界温度区间△t=tu-t1,并且测量了7个不同β值体系在三相区内相体积的高度,计算得到了三相区内不同温度下平衡共存相的体积分数,求出了7个不同平均温度下代表体系平衡共存三相区的三角形的底边边长l和底边对应的三角形的高h,并且计算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S;推出三临界温度为ttcp=43.5±0.6,临界质量分数(β=0.80±0.02),和假“纯组分”在三临界点的碳数为(ntcp=10.17±0.02),与文献报道的结果(10.25)非常接近;得出了三临界点的体积分数(φoil,1=0.117±0.004,φoil,2=0.029±0.003,φwater=0.259±0.007,φsurf.=0.597±0.008);并且由△t,h,l,S对|(?)-ttcp|的三临界指数分别为1.50±0.05,0.99±0.07,0.47±0.07,1.46±0.15,与经典理论值3/2、1、1/2、3/2在误差范围内吻合。实验得到Fisher提出的两个临界指前因子比为0.827±0.014,0.459±0.005,观察到了临界指前因子偏离经典理论的行为。第二部分是用折射率法对水+正癸烷/正十一烷+特丁醇假三元体系临界现象的研究。测量了9个不同β值下的具有平均组成的样品,得到了温度(t)~折射率(n)的“S”型三相共存曲线,计算了Scott理论中的特征量,得出体系的三临界折射率为1.3706±0.0002。不考虑高次项时,得到三临界指数分别为0.36±0.01,0.35±0.01,0.36±0.01,比理论值1/3略大;优化拟合时,得到的三临界指数为0.63±0.1,与理论值2/3一致。计算得出Fisher用于考察非经典三临界行为的两个比例系数R1、R2分别为0.96±0.01和0.95±0.01,偏离经典理论值3~5%,与非经典理论预测的这两个比例可能会偏离经典理论值1大约2~5%的结论一致,从而得到临界指前因子的非经典性。第三部分是对二元溶液临界现象的研究。测量了碳酸二甲酯+正十二烷体系折射率的标准曲线、共存曲线,分析得到了其临界指数、指前因子和共存曲线直径。通过与本课题组之前测量的硝基苯+正构烷烃、苯甲腈+正构烷烃体系数据的共同讨论,对Cerdeirina等提出的“完全标度律”理论的验证公式提出了质疑,并且进行了重新推导,得到了新的验证公式,新的验证公式得到了与实验事实更相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