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实验动物。本文采用酶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SABC-Cy3法,分别对中华蟾蜍消化道和性腺中胃肠激素、性激素受体进行定位研究,为两栖类消化生理、生殖生理学积累基础资料。应用6种胃肠激素和3种性激素受体对中华蟾蜍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HT-IR细胞、SS-IR细胞和PP-IR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且均在胃贲门部分布密度较高。Gas-IR细胞分布于除食道、胃幽门以外的消化道各段,亦贲门分布密度最高。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SP-IR细胞和Ins-IR细胞。ER-IR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且直肠分布密度最高。PR-IR细胞仅在回肠和直肠分布,亦直肠分布密度最高。未检测出AR-IR细胞。推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消化道中功能相当于胃肠激素,它们可作用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腺细胞,参与胃肠功能的调节。对中华蟾蜍不同发育时期卵泡中的3种性激素受体和6种胃肠激素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发现,3种性激素受体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中均有阳性反应,仅有2种胃肠激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滤泡细胞中有阳性反应。雌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期和卵黄合成后期的滤泡细胞表达为强阳性,在卵母细胞胞质和核膜中呈弱阳性反应;孕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早期的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质、细胞核膜中表达均较弱,在卵黄合成后期表达均增强;雄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早期的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胞质、核膜中表达也均较弱,在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胞质和核膜中表达略有增强;P物质和胰高血糖素在不同发育期的滤泡细胞中均呈中等阳性反应。这些结果说明,在中华蟾蜍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可能主要调控卵黄合成期及合成后期雌二醇、睾酮和孕酮的合成与分泌,其受体可能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两种机制发挥作用。P物质和胰高血糖素可能在不同发育期卵泡中调节雌激素、孕激素和卵黄生成素的分泌,从而调控卵母细胞的生长、发育、成熟和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