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矿物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球磨工艺的能耗高、能量利用率低,提高球磨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效率成为矿物加工领域的关注重点。开展球磨过程数学建模与仿真研究,有助于探明其中的物料-研磨介质作用及能量转换机制,可为优化球磨工艺、改进球磨设备和提高球磨过程能量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针对球磨过程中的颗粒形状建模、研磨介质磨损预测和湿式球磨等三个数值模拟研究难点,分别建立组合型非球形离散单元模型(Discrete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物化协同修复POPs污染土壤全过程安全评估及工艺优化”(2019YFC18056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矿物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球磨工艺的能耗高、能量利用率低,提高球磨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效率成为矿物加工领域的关注重点。开展球磨过程数学建模与仿真研究,有助于探明其中的物料-研磨介质作用及能量转换机制,可为优化球磨工艺、改进球磨设备和提高球磨过程能量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针对球磨过程中的颗粒形状建模、研磨介质磨损预测和湿式球磨等三个数值模拟研究难点,分别建立组合型非球形离散单元模型(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研磨介质磨损模型和气-液-固三相耦合模型等数值模拟方法,对干式和湿式球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基于球、超椭球、多面体的组合型非球形离散单元模型和研磨介质磨损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实验验证。针对非球形物料-球形研磨介质体系和非球形物料-非球形研磨介质体系,提出多面体-球组合型离散单元模型和多面体-超椭球组合型离散单元模型,分别采用多面体-球模型和多面体-超椭球模型对矿石颗粒-球形研磨介质体系及矿石颗粒-圆柱形研磨介质体系进行建模。针对多面体-球组合型离散单元模型,建立一种基于最深点法的接触判断方法;针对多面体-超椭球组合型离散单元模型,建立了一种将与多面体发生接触的超椭球转换为多面体的方法,实现对超椭球-多面体接触的稳定、高效求解。然后,通过静态堆积和动态混合实验,对组合型非球形DEM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六面体盒子填充过程和水平转鼓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对组合型非球形DEM的计算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评估。除此之外,基于碰撞时的切向撞击能量,提出了一种研磨介质磨损模型,并通过行星式球磨机内的研磨实验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2)将组合型非球形DEM应用到干式半自磨机(Semi-auto Grinding,SAG)球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揭示颗粒形状和填充水平对球磨过程的影响规律。针对矿石物料研磨过程,从磨机内物料运动形态、功耗、衬板及介质磨损等方面对物料形状和研磨介质形状的影响进行研究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物料形状和研磨介质形状对于颗粒的运动行为、磨机的功耗组成及能量利用效率、衬板及研磨介质的磨损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后,从物料运动形态、功耗、衬板及介质磨损等角度对物料填充水平和研磨介质填充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适当的物料填充水平和研磨介质填充水平有助于降低系统功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及降低运行损耗(衬板及研磨介质磨损)。(3)建立一种基于CFD-DEM-VOF方法的气-液-固三相耦合模型,并对湿式球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流体对球磨过程的影响规律。针对湿式球磨过程中的气-液-固三相耦合,分别通过DEM和CFD计算颗粒相和流体相,并采用VOF模型来控制气液相界面。针对流体网格尺寸与颗粒尺寸相近情况下的流-固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重网格方法的半解析CFD方法,并通过单球落水、多球落水和水平转鼓内的流动等典型案例,对CFD-DEM-VOF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单球落水问题中主要探究雷诺数和流体网格尺寸的影响,发现CFD-DEM-VOF模型的准确性随着颗粒雷诺数和流体网格尺寸的减小而增加;对于多球落水问题,CFD-DEM-VOF方法可以准确计算液面的上升;在水平转鼓内的流动问题中,结合实验结果对液固含量和设备转速的影响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FDDEM-VOF能准确的模拟颗粒床和液体相的形态。随后,将CFD-DEM-VOF模型应用于SAG磨机内的矿物颗粒的湿式球磨过程。从颗粒运动形态、功耗及能量利用、衬板及研磨介质磨损等方面对球形颗粒系统的湿式球磨过程进行研究。最后,在非球形物料的湿式球磨过程中验证了CFD-DEM-VOF模型在非球形颗粒体系中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电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努力方向。运行优化是实现机组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相关研究对于保障整个能源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重点围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火电厂运行优化理论与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火电厂各类典型运行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构建了针对动态运行优化问
随着服务器电源,汽车电子等应用的小型化,轻量化趋势,电源系统的高频化要求逐年递增。然而提高开关频率将影响电源效率与调压范围。单独的PWM变换器或谐振变换器很难兼顾“高频高效”和“宽调压范围”要求。目前工业界采用的两级架构,特别是由四开关Buck-Boost变换器(Four-switch Buck-Boost,FSBB变换器)与LLC谐振变换器级联的两级架构,能有效兼顾“高频高效”和“宽调压范围”特
热障涂层广泛应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室和涡轮叶片等热端部件表面,以提高金属热端部件的工作温度和服役寿命,是先进燃气轮机研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燃氢燃气轮机商业验证的不断开展,热端部件的服役环境更加恶劣。氧化行为是导致热障涂层失效的关键因素。高温高水蒸气含量下钴基合金粘结层的氧化行为,活性元素氧化物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和水蒸气下氧化铝的相变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仍然不够清楚。因此本文以CoNiCrA
反铁电材料在外加电场诱导下可以实现反铁电(AFE)-铁电(FE)相变,呈现出独有的双电滞回线和近零的剩余极化,且伴随着介电常数随电场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反铁电材料在撤去电场时储存的电荷能够快速、完全释放,更适合应用于储能及电容器领域,在能量存储和脉冲功率电容器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对反铁电的研究主要以锆酸铅基反铁电材料为主,开展新型反铁电材料体系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反铁电的研究体系,如铪
煤直接液化笼式调节阀作为煤化工用阀门中的典型代表,工况严苛。在颗粒冲蚀磨损和空蚀的共同作用下,该阀普遍曝露出调节精度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对煤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危害。深入研究煤直接液化笼式调节阀内的冲蚀磨损与空蚀机理及预测方法,不仅有益于缓解上述问题,还有助于完善笼式调节阀及类似严苛工况阀门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参数特种控制阀复杂多相流流动特征及流场控制方法
本文研究八元数泛函分析与非结合范畴。将泛函分析从结合情形推广到非结合情形,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八元数Hilbert空间早在1964年就由Goldstine和Horwitz给出了公理化的定义。但是其中一条公理我们最近发现是不独立的,这个多余的公理阻碍了八元数Hilbert空间理论的发展,导致该理论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其后,八元数Hilbert空间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具有张量分解的特殊的八元数Hilber
随着我国对煤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及煤炭开采强度不断加大,浅部资源日益减少,煤矿相继进入深部开采状态。开采深度增加使巷道所处地质环境愈发复杂,深部高地应力造成巷道围岩控制较浅部巷道难度加大,极易导致巷道变形失稳。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相结合的手段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深部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深部巷道锚杆与岩体作用机理及锚固系统优化、深部巷道等强支护控制理论。主
城市中公共建筑能耗强度加速提升的现状促使建筑师探索借助自然能源调控建筑微气候环境的设计策略,降低能耗及其他负面环境影响。自然通风作为一项广泛使用的被动技术,在室外条件适宜时可有效提升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温度、带走室内湿气、提升使用者热舒适,具有广泛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面积较大,季风发达,湿热时节漫长,是应用自然通风保持空间凉爽和干燥的极佳气候区。基于自然通风的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