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阴影区的空间定量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c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心区空间发展研究一般认为,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布由内向外逐步衰减,形成一种类似“山峰”的逐步降低模式,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服务行业向城市中心地区集聚的模式出现了非均衡现象。在城市的实际研究中却发现:城市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布从内而外并不是均质衰减的,而是呈现一种非均衡发展规律,在远离主核的地区出现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我们称之为“亚核”聚集现象;同时在紧邻核心的中心地区,却出现大片发展程度低、公共设施零散、业态低档、建筑形态老旧的街区,与近在咫尺的公共设施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中心区的两极分化导致特大城市中心区整体发展不均的情况,也促使中心区由简单结构走向复杂化结构。   我国城市的中心区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城市中心区中的重要部分——阴影区,与此相对应的研究仍然在国内外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从阴影区的空间特征入手,运用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阴影区的产业构成、空间特征、形态结构,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心区的产业演变规律和空间拓展机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对城市中心区阴影区发展规律以及其驱动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可更加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城市中心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城市经营和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样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在对课题组对国内外众多典型案例区的研究中,每个城市的中心区都出现了这种紧邻公共设施密集的发展衰败地区的空间发展不均的现象。并且由于总体定位、自然条件、区域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城市中心区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结合城市经济学、交通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城市中心区“阴影区”的概念,界定其空间分布门槛。,剖析其形成机理和空间形态模式,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规律特征,解析驱动机制,提出消减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城市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老城区出现了严重的衰退问题,其城市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文化发展和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整
本论文将呈现在牙买加进行实地调查的结果,并展现出以建筑物反映室内热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居住者对自己的实际室内环境的看法的第一手数据。此外,它揭示了一
高校校园的声景设计就是在整体规划的景观设计中加入声景学的概念,重视声音的价值和意义,从听觉的角度给校园空间增添新的风景,弥补视觉景观的不足,给师生全方位、立体性质地景观
学位
严寒地区冬季的住区组团微气候十分恶劣,为了维持舒适的室内环境,建筑往往要以高昂的能源消耗为代价。建筑组团室外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一样,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重要空间,如何采取
当今,人们的消费已经越来越着重于对自身形象、品位、身份和情感等方面,即波德里亚所提出的“符号消费”。城市商业街区作为消费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受符号消费的影响最为深刻,对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得地域文化逐渐衰败甚至消亡。城市的水资源各有其特点,对创造城市个性、展现滨水城市的特色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体现地域文化滨水空间的设计
继世界发达国家陷入社会老龄化的困局之后,随着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提高,这一问题正在我国凸显。据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
学位
一直是建筑设计的研究主题之一。当今建筑形态设计正处于从简约单一形体向复杂和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对建筑形态设计的研究也从传统的范式转变为以数字化为手段的自上而下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