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心区空间发展研究一般认为,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布由内向外逐步衰减,形成一种类似“山峰”的逐步降低模式,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服务行业向城市中心地区集聚的模式出现了非均衡现象。在城市的实际研究中却发现:城市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布从内而外并不是均质衰减的,而是呈现一种非均衡发展规律,在远离主核的地区出现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我们称之为“亚核”聚集现象;同时在紧邻核心的中心地区,却出现大片发展程度低、公共设施零散、业态低档、建筑形态老旧的街区,与近在咫尺的公共设施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中心区的两极分化导致特大城市中心区整体发展不均的情况,也促使中心区由简单结构走向复杂化结构。
我国城市的中心区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城市中心区中的重要部分——阴影区,与此相对应的研究仍然在国内外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从阴影区的空间特征入手,运用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阴影区的产业构成、空间特征、形态结构,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心区的产业演变规律和空间拓展机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对城市中心区阴影区发展规律以及其驱动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可更加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城市中心区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总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城市经营和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样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在对课题组对国内外众多典型案例区的研究中,每个城市的中心区都出现了这种紧邻公共设施密集的发展衰败地区的空间发展不均的现象。并且由于总体定位、自然条件、区域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城市中心区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及方法,结合城市经济学、交通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城市中心区“阴影区”的概念,界定其空间分布门槛。,剖析其形成机理和空间形态模式,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规律特征,解析驱动机制,提出消减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