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龋病是发生在牙齿硬组织上的慢性细菌性渐进性疾病,造成牙齿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它是口腔常见疾病及多发病,也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人类口腔危害很大。有关资料表明,儿童龋病发病率一般在60%左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龋病列为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心血管病、癌症、龋病)之一,1957年,我国将龋病、牙周病、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和缺损畸形列为口腔科三大重点科研项目。龋病不仅使儿童感到牙齿疼痛,影响咀嚼食物和消化,影响营养摄入,而且可能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使颌骨、牙弓正常发育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恒牙排列异常,使儿童承受痛苦,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也会给家长带来烦恼和忧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龋病发生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儿童龋患高达60%—95%,由于中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生长发育时期,乳牙和恒牙交替阶段,这些儿童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意识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认识水平。近年来,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口腔卫生差等诸多因素与患龋率高度相关,但目前还没有关于长春地区10—15岁儿童龋病患病情况的相关资料,缺乏制定长春地区儿童龋病预防措施的依据。目的:了解长春地区10—15岁儿童的龋病患病状况,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为长春地区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及健康教育抽样调查的要求,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长春市区3所初中、3所小学和长春地区农村的3所初中和3所小学,共计1000名10—15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1000名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行为习惯、饮食习惯、家长的口腔健康认识水平、全身因素、生活习惯、儿童龋病与父母患龋的关系、以及对龋病的重视程度等数据进行调查及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所有受检查的儿童中,总的患龋率为51.77%,其中10岁、11岁、12岁、13岁、14岁、15岁儿童患龋率分别为:62.71%、57.58%、53.27%、42.64%、47.92%、52.94%。随着年龄的增长,10—12岁儿童患龋率呈下降趋势,13—15岁儿童患龋率呈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统计学检验:城市儿童患龋率为55.53%高于农村儿童患龋率为48.83%,有显著性差异(p<0.05)。3、牙菌斑牙龈炎在有无患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独生子女、偏食、吃零食或甜食、是否定期服过钙剂、父母双方是否患龋齿、睡眠时间、家长对口腔健康重视程度、每餐后是否漱口、牙齿排列是否整齐等是儿童龋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喂养方式、刷牙次数、父母职业等因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牙龈炎、经常看牙医,牙菌斑、睡眠时间、偏食、喝牛奶加糖6个变量是儿童龋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性别差异与儿童龋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长春地区儿童牙齿患龋率为51.77%,由于家长存在恒牙早晚会替掉乳牙,乳牙坏了不用治疗这个误区,导致儿童患龋率仍较高。本次调查的儿童年龄在10—15岁之间,正处于乳恒牙替换的特殊时期,此期为混合牙列阶段,是儿童颌骨和牙列发育重要时期,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10—12岁儿童患龋率呈下降趋势,13—15岁儿童患龋率呈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尽早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工作。2、本研究表明:城市儿童患龋率高于农村儿童患龋率。3、独生子女、偏食、爱吃甜食、零食、父母双方患龋病、睡眠时间长、家长对口腔健康重视度不够、每餐后不漱口、没补过钙、牙齿排列不整齐、牙菌斑、牙龈炎等是长春地区10—15岁儿童龋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龋病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应建议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龋病流行病学进行大规模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实施政府行政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