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但由于五四运动以来对儒家文化的一些误解和误判,很多人把礼理解成僵化的制约人性发展的桎梏。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礼的“固执”与权变的分析来尽可能全面地揭示礼,发掘其当代价值。 所谓“固执”出自《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就是坚守的意思。在《论语》中有很多孔子对礼进行坚守的例子。根据其内容不同,大体可以分成对礼“文”的坚守及对礼“质”的坚守。《论语》中讲“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此所谓对礼的“文”的坚守,也就是指对礼形式的坚守;而对礼的“质”的坚守,也就是指对礼内在精神的坚守。从对礼的“文”的固执来看,孔子主要“固执”的是君臣之礼和祭祀之礼;从对礼的“质”的固执来看,孔子主要“固执”的是尽己之情和敬人之意。无论哪种“固执”,从中可以发现其“固执”的标准和尺度是要维护“人伦之序”和彰显“爱敬之情”。所谓“权变”出自《论语》中“可与立,未可与权”。也就是指一种变通。孔子虽然强调礼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味的迂腐守旧于礼,而是在其生活中赋予礼以现实的生命力。《论语》中礼的权变也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根据空间上,地点场合情境的不同而对“礼”进行的一种变用;一是根据时间上,整个时代的变化而对“礼”的一个发展。无论是哪种权变,其应把握两个尺度即以义为尺度,以传承与发展为尺度。对礼的“固执”与权变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也就是“固执”与权变是相互区别,相互斗争的。有的时候是权变优于“固执”,有时候是“固执”优于权变。另一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蕴含的。“固执”中所包含权变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礼的形式的权变。权变中所包含“固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礼的内在秩序和精神的固执。另外最终对礼的“固执”与权变是统一于心的,即恭敬之心和仁爱之心。也就是要以心作为“固执”与权变取舍的标准。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通过对礼的权变与“固执”的思考,来为当代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提供些借鉴。一方面从横向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看,微观可以通过礼的规范来提高个人修养,宏观可以通过礼的规范来更好地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从纵向的时间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对礼内在的敬、仁等根本精神的“固执”以“继往”,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对其形式做出相应的权变以“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