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选用S06和S52两个黄瓜品系,以子叶和子叶节两种不同外植体作为转化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进行遗传转化,同时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抗生素敏感程度三个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S05、S06子叶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BA 3.0 mg.L-1+ABA 1.0 mg.L-1+AgNO3 2.0 mg.L-1 和MS+BA 1.5 mg.L-1+ABA 0.5 mg.L-1+AgNO3 2.0 mg.L-1。S06子叶节的芽启动培养基为:MS+BA 1.5 mg.L-1+IAA 0.2 mg.L-1,芽诱导培养基为:MS+BA 0.5 mg.L-1+IAA 0.02 mg.L-1。 实验结果表明:S06和S52子叶转化体系,预培养时间均为1 d,共培养时间均为4-6 d。 在芽诱导培养阶段, S06子叶Kan的最适临界浓度为140 mg.L-1,S52子叶Kan的最适临界浓度为120 mg.L-1;S06子叶节Kan的最适临界浓度也为140 mg.L-1。无论不同的外植体类型还是不同的黄瓜品系,其再生出的芽在伸长和生根阶段,对Kan的最适临界浓度均为100 mg.L-1。由于S52本身是长势较弱的品系,所以在伸长和生根阶段其长势远不如S06,很多表现为簇生和早开花。 以S06子叶为转化受体,pBI121-ATT1为中间载体的转化实验中,409个外植体,经选择培养后,共获得9个抗性芽,在伸长及生根培养后, 9个抗性芽中有5个完全白化,1个不能伸长,最终3个抗性芽伸长并能生根,即获得了3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结果显示,均扩增出2000bp的目的片段。 以S52子叶为转化受体,pBI121-LUC为中间载体的转化实验中,543个外植体,经选择培养后,共获得82个抗性芽,但是在伸长及生根培养时,大部分很难伸长或生根,最终只获得14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结果显示,只有1株未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余13株均扩增出630bp的目的片段。 以S06子叶节为转化受体,pBI121-LUC为中间载体的转化实验中,102个外植体,经选择培养后,获得52个抗性芽,在伸长及生根培养时,有15个完全白化,最后获得37个抗性植株,但是经PCR检测后,其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
其他文献
本研究对水稻栽培采用不同的水分供应方式及生殖生长期各阶段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探讨水分供应在影响水稻产量状况的同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于2001年~200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采大田和盆栽2种方式,大田设水作和旱作2种方式,盆栽设生殖生长期4个生育阶段与2种水分胁迫处理,对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水分胁迫处理所得的产量、品质进行相关、回归、主成分、相对影响率和方差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水
 本文以辽粳294等132个品种(品系)为试材,从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株内茎间变异、类型间差异、亚种分类、形态建成、与形态性状的关系,环境条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2000-2001年,在江苏太湖稻区昆山市(玉山镇)和锡山区(羊尖镇)、沿江高砂土稻区泰兴市(根思乡)、里下河稻区高邮市(高邮镇)与建湖县(上冈镇)以及淮北稻区东海县(平明镇)试验基地上各定位试验5-6块田,每块田设置高产施氮区及无氮区两处理,在统一的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用于确定各试验基地主栽粳稻品种高产(亩产650-700Kg)总施氮量的斯坦福公式中的三个基本参数,即目标产量需氮量、氮素当季利用
戊聚糖是小麦籽粒中重要的组分之一,主要存在于细胞壁中,因其特殊功用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戊聚糖结构、作用机理和性质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而生态因子和栽培因素对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及其合成的调控技术报道甚少。本研究选用不同类型的专用小麦,在不同生态点,不同栽培措施下(水分、肥料、播期、库源),研究了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及积累动态特征,以期为深化小麦籽粒戊聚糖形成机制研究和小麦调优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