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先谦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家境贫寒但自少聪颖的他二十四岁便科举及第,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等职,在朝堂之上频繁建言,后官至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宦海浮沉二十余年后,他辞官回乡,居于乡里,作为湘绅领袖继续发挥对湖湘地方大事的影响,如湖南新政的实施,长沙学堂的设置等。同时,他也精于学术,其所著《汉书补注》、《荀子集解》,所编《皇清经解续编》、《续古文辞类纂》等对后世影响颇深。纵观王先谦一生的交游人物,可分官员与布衣、经师与文学家等多个类别,且数量众多,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便有三百余位。本文在史实考证的基础上,以王先谦与其友人交游事实的考察为重点,摘取了其中数位代表人物进行论述,展现其交游网络,在为同光时期士人交游增添一个新案例的同时,也对王先谦的人物形象进行丰富,梳理其政治和学术思想。政治上,王先谦关心工艺制造,亲自创办工厂,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思想,但应在君主专制坚守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其本质仍是洋务派改革主张的进一步延续。学术上他主张汉宋调和,不废古今,诸子并蓄,提倡经世之学,希望通过学术以致用,靖世风,救世变。全文结合王先谦从入仕到辞官的人生历程,以王先谦的交游活动为主线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王先谦的家世与生平,对一些与其立身处世关系密切的事件做了详细论述。第二章为王先谦的政治交游圈,主要叙述其与刘坤一、陈宝箴、郭嵩焘等官员身份朋友的往来史实,以期看出王先谦的交游和政事发展之间产生了怎样的相互影响,并窥视王先谦的政治主张。第三章为王先谦的学术交游圈,以其师友周寿昌、李慈铭、缪荃孙及叶德辉四人为中心,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同时,亦展现他们之间在学术上互相切磋、启发、影响的情况。第四章为王先谦与一些特殊群体,如佛教人士、日本人士等的交游,这部分内容使王先谦的交游圈更为丰富多彩。最后一章对王先谦交游的特点、方式和影响进行总结与勾勒,力图展现王先谦在晚清大变局中,如何通过自己的交游网络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在近代社会矢志不渝地践行其士大夫的经世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