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同一奶牛场经产奶牛中,挑选临床健康奶牛8头作为对照组;患蹄底溃疡病牛8头作为试验组。采集试验组蹄底溃疡灶脓汁和对照组蹄底底-球结合部角质表面污物进行细菌学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采集两组奶牛血液和瘤胃液,分别用鲎试剂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液和瘤胃液中内毒素和组织胺的含量。削取两组奶牛蹄底角质,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角质中含硫氨基酸含量;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角质中矿物元素钙(Ca)、镁(Mg)、锌(Zn)、铜(Cu)、铁(Fe)的含量;用2,3-二氨基萘法测定角质微量元素硒(Se)的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样品均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未从试验组中分离到特异性病原菌,证明蹄底溃疡属于局限性无菌性蹄皮炎,溃疡灶化脓是蹄底污物进入病灶后引起继发感染的结果。试验组血浆内毒素比对照组高0.54EU/ml,差异极显著(p<0.01);瘤胃液内毒素比对照组高0.6EU/ml,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血浆和瘤胃液组织胺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8.7ng/ml和18.4ng/ml,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组蹄底角质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8.7%和5.9%,差异均极显著(p<0.01);Ca、Mg、F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Zn、Se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21.28μg/g和0.19μg/g,差异均极显著(p<0.01);Cu含量比对照组低1.1μg/g,差异显著(p<0.05)。说明患病牛血浆和瘤胃液内毒素和组织胺含量升高,以及蹄底角质含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Zn、Se、Cu含量降低,是诱发奶牛蹄底溃疡的重要因素。 为探讨酵母培养物(YC)对泌乳奶牛血浆内毒素含量(PEC)及其他指标的影响,选取泌乳初期(泌乳天数<40d)健康奶牛12头,按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同或相似的原则进行配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日粮组成相同,但试验组奶牛每天添加益康-XP(剂量为试验第1-7天500g/头/天,从第8天后减少到120g/头/天,分两次饲喂)。试验期为60天。于试验前1d、试验第20d、40d、60d分别采血,用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定期测定日均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并记录情期受胎率及疾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在试验后第20d、40d、60d血浆内毒素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产奶量在第20d、60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奶牛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疾病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选用10%碘仿醚、魏氏流膏、硫酸锌、酵母培养物益康-XP等药物对患病牛进行分组治疗实验。结果显示,单纯使用碘仿醚或魏氏流膏治疗奶牛蹄底溃疡,不仅疗程长,而且治愈率低。若采用碘仿醚或魏氏流膏局部处理结合口服硫酸锌,则使治愈率明显提高(p<0.01)。但最佳治疗方案是魏氏流膏局部处理结合口服补Zn和益康-XP,不仅治愈率高(p<0.01),而且疗程也显著缩短(p<0.01),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