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布鲁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性细菌,是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其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健康。本研究以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并比较常规西药治疗及西药联合益气化湿养血汤治疗前后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并且借助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水平变化及程度差异,明确西药联合益气化湿养血汤对慢性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患者均有病畜接触史,符合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及血培养结果均阳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湿养血汤,总疗程共6周。治疗前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测定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观察、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发热、出汗、乏力、头痛、骨关节及肌肉疼痛、肝脾肿大、睾丸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以备后期进行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体温及其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包括RBPT及血培养结果判断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肝脏及肾脏功能检查,评估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损害及肾功损害等。结果: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在发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和肝脾肿大这三个症状的改善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培养转阴率为81.67%,对照组的转阴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BPT滴度降低率为50%,对照组RBPT滴度降低率占4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低于观察组的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G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清特异性IgG水平分别为(875.53±78.15)ng/ml、(834.29±83.92)ng/ml。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G为(313.53±48.15)ng/ml,高于观察组的(155.34±41.1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而言,抗生素联合益气化湿养血汤治疗与单一使用抗生素相比,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水平,有利于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治疗方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