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406507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通过对责任的合理界限的论述,认为为了达成公平归责的目的,必须将公平具体化为归责原则,并进一步具体化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在对案件进行构成要件分析时,如果仅仅将其中的归责理由当作"入门条件"是错误的.因此,可接受的责任限制性因果关系理论只能是将归责原则(归责理由)合理内化的理论,即归责理由既是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也控制了责任的范围.那些在归责理由的判断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同时也在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中起着决定作用.当被援引的理由是具体规定时,该因素是被援引的"法规的目的".当被援引的理由是过错责任或危险责任这种一般条款时,则是"可预见性"或"风险".而后两者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中的盖然性概念具有相通性.同时,一旦责任的范围的确定被定位于因果关系的概念之上,就可能导致责任扩张或责任严格化的危险.传统上,在中国侵权法占有通说地位的是必然因果关系理论,近年来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必然因果关系之所以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错误地理解了哲学上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把因果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当作了偶然因果关系和必然因果关系.与必然因果关系地位之争纠缠在一起的还有原因与条件之争辩.原因说不可取,因为如果在事实层面区分条件与原因则错误地缩小了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在法律层面上区分条件与原因则是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纠缠在一起."二分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中国法学理论采纳"二分法".
其他文献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人性是什么,人性又怎么样,法律科学与人性又是什么样一种关系呢?西方哲学认为人性是恶的,因而西方法治得以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中国古
知识产权作为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伴随着知识产权的发展,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担保市场也逐步兴起。但与日益兴起的担保需求相比,实践
物权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物权是对特定物享有的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因此物权法中的物均应满足特定性的要求。社会发展带来民法物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物权客体日趋复杂,如何确定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价值体现,目前社会司法资源非常紧缺,这要求争议纠纷能够快速高效的被化解,从而使案件尽可能一次性解决。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判决既判力扩张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