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美学思想初探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e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战国末期一部总结性的思想巨著,它是荀子在综合百家之说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哲学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对天人关系的辩证认识,由此而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本文立足于其哲学立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展开,阐发荀子“礼、乐、德”的美学内涵。拟通过三章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讨论荀子的天人关系,从而突出其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肯定人的主观实践性。“儒墨道”是先秦的三大显学,他们对天人关系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综合了儒道两家天人关系的思想,驳斥了墨家对天的神秘态度,认为天具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为人意所左右,最后得出:人在自己的视域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自然为己所用,从而成就人的宏图伟业。其中蕴含着“自然向人生成”这一实践美学思想。  第二章主要论述荀子人性观,将其与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得出“性恶论”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为其美学命题“化性起伪”奠定基础。“化性起伪”论是荀子美学的生长点,他肯定人性本恶,“美”就是克服人性之恶,从而达到的个人、社会、自然以及相互之间和谐的一种状态。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化性起伪”论这一美学命题的基础上,着重讨论荀子关于“礼、乐、德”的美学内涵。荀子所言之“礼”不仅是一种从外部对人进行规约的手段,而且也是实现人自身和谐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礼的诗化解释,认为“礼”是诗化人事的一种重要方式。“乐”的美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一种“大和”的精神,“舞意天道兼”这一美学命题即是“乐”的美学本质的最高体现,也是荀子“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在美学领域内表现。关于“德”的美学阐释主要在于荀子对孔孟“比德美”的进一步深化,它不仅是仁人君子的人格美的体现,而且是君子人格力量的外在延伸,其中暗含对人类群体实践力量的肯定和颂扬,“大神”之世就是荀子关于社会美的理想图景,它不同于老子的“小国寡民”,也不同于庄子的“至德之世”,而是物质财富丰富,人民安乐祥和的美好世界。  
其他文献
《性自命出》是《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一篇,时代属于战国中晚期。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首先汇集了自《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发表之日起至2007年底文字考释
唐人喜谈明皇,不仅是由于这位帝王复杂矛盾的性格和传奇的人生经历,更在于其一生的荣辱同大唐帝国的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唐玄宗的追忆、反思与怀想,在唐代诗歌及小说中交
《宣和书谱》一书,是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主持编订的一部书法着录着作,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书论与书法专着。是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受到后世很高的评价。笔者认为文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