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朱生豪译《威尼斯商人》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既是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种舞台艺术。其二元性的特点,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然而,仍然有不少戏剧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从个人的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和策略。其中,朱生豪就是国内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戏剧翻译专著和论文集相继出版,戏剧翻译研究有了长足发展。  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其特有的二元性,这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得以体现的必要前提。从历时角度来看,译者地位在翻译史上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翻译理论把译者置于边缘化地位,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得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此后译者主体地位日渐得到突显,译者主体性也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之一,《威尼斯商人》的汉译研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其已有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对原文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分析。  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威尼斯商人》汉译中的体现。从宏观层面来说,朱生豪作为译者,他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以及目标读者的选择上;从微观层面而言,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于他对文本的再创造方面。本文尝试从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涵义层以及象征意蕴层四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戏剧翻译中译者所拥有的广阔的创作空间。诚然,译者在对原文的释义和操纵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源语文本和译者本身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此外,本文还对翻译本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点滴启示。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同时在很大程度上
作为文学经典和宗教经典的《圣经》由66卷书构成,其中以人名命名的有40卷。作为《圣经》中仅两卷以女性名字命名的书卷之一,《以斯帖记》从成书之日起就受到读者关注。特别是
教师指令语是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给予学生的指令,它是一种言语行为。作为课堂话语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教师指令语的主要功能是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组织维持课堂秩序、加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英语教学的重点从“如何教”转向了“如何学”。对语言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也得到的充足地深入与发展。语言学习观念和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作为外语教学中以
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荣获威廉·福克纳奖,古根海姆奖和第91界“普利策最佳小说奖”,被誉为美国当代小说界的四大天王之一。他的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