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特别是膜下滴灌技术的大规模实施,实现了节水、保墒、增温、增产的效果,也促进了农业的增产,然而由于农膜回收机制的不健全,多年覆膜连作导致大量的塑料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环境,影响土壤水分运移,严重危害到了作物生长发育。因此研究残膜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水盐运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河套灌区两年田间试验,设置CK(Okg/hm2)、T1(150kg/hm2)、T2(300kg/hm2)、T3(600kg/hm2)4个残膜水平,研究不同残膜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设置高、中、低3个灌水定额(20、15、10m3/亩),研究了不同残膜量和灌水定额对土壤水盐运移交互作用的影响,以揭示不同残膜量下作物生长发育和水盐运移的规律,为河套灌区农膜残留的危害性研究和农膜残留农田的合理调控灌水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残膜对0~10cm 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显著,随着深度增加,影响逐渐降低;总体上高水灌溉下残膜处理(T1、T2、T3)土壤含水率低于无残膜处理(CK),中水灌溉和低水灌溉下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高于无残膜处理;高水灌溉下,T1、T2和T3处理的含水率较CK处理分别下降了 6.14%、14.01%和21.50%;中水灌溉下,T1、T2和T3处理的含水率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 6.47%、20.09%和30.22%;低水灌溉下:T1、T2和T3处理的含水率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 6.14%、18.10%和27.41%。另外10~30cm变化规律与0~10cm一致,30~100cm变化规律与0~10cm相反。当残膜量≥300kg/hm2时,不同灌水定额下不同处理间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P<0.05)。(2)高水灌溉下,残膜处理的EC值在0~30cm 土层小于无残膜处理,在30~100cm土层大于无残膜处理,为主要积盐土层。中水和低水灌溉下,残膜处理的EC值在0~30cm 土层均大于无残膜处理,盐分积累较多,30~100cm土层则相反。(3)残膜影响玉米冠层的生长发育,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残膜量为600kg/hm2(T3)时,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较CK处理分别下降了 11.28%、13.93%和15.29%。同时受残膜的影响,残膜处理的玉米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时间较无残膜处理推迟。(4)土壤中的残膜会降低玉米的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增加细根比例,同时也会影响地上植株生长,造成地上干物质量和根冠比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残膜对作物生长的阻碍作用在玉米的生育前期较为显著。残膜对玉米根系在土层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影响,根体积比在30~60cm和60~90cm 土层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残膜处理在30~60cm和60~90cm 土层的根体积比较CK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 17.78%和20.83%。(5)高、中、低3个灌水定额下残膜处理的产量均低于无残膜处理,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在3个灌水定额下的产量分别减小了 5.62%、5.02%和6.36%;T2处理分别减小了 17.41%、16.54%和17.39%;T3处理分别减小了 25.52%、24.61%和27.01%,且当残膜量≥300kg/hm2(T2)时,玉米产量显著下降。在3个灌水定额中,中水灌溉下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