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预测和预后因素研究目的评估吉非替尼治疗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尝试建立疗效预测模型和探索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科院肿瘤医院2002.7~2006.12期间262例接受了吉非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有肿瘤标本的70例患者进行EGFR,Her-2,p-Akt和ERCC1的蛋白表达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其中55例进行了EGFR基因突变检测(测序法)。用SPSS 11.0软件包对疗效和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吉非替尼耐受性好,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吉非替尼治疗NSCLC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0.1%和78.6%;中位PFS和中位生存期(MS)分别为6.0个月和16.0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0.8%,35.6%和18.3%。<65岁,腺癌,不吸烟和有基因突变患者对吉非替尼治疗更敏感。作为二线治疗,吉非替尼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28.0%vs 12.2%,p=0.019),先用吉非替尼(B组)的患者TTP明显长于先用多西紫杉醇患者(A组)(5.0个月比3.0个月,p=0.038),但两组的总生存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47.3%患者(24/55)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12例19外显子缺失,8例L858R,1例G719C伴S768I,另有3例新的突变类型,分别为V742I,P741T,T847A。EGFR基因突变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无突变者(50%vs 16.1%,p=0.014),且EGFR基因突变者的中位TTP明显长于无突变患者(8个月比4个月,P=0.023)。但EGFR,Her-2,P-Akt和ERCC1的蛋白表达与吉非替尼疗效和EGFR基因突变无相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不受这些生物学特点的影响。但EGFR阳性患者若同时存在基因突变,则其TTP较无基因突变者长(15个月比4个月,p=0.0346)。以年龄,病理类型,吸烟状况和基因突变为元素建立疗效预测模型,2分为界值,>2分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2分患者(34.2%vs.9.3%,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类型,吸烟状况,PS评分和疗效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但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只有病理类型,PS评分和疗效有提示预后的作用。结论(1)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2)吉非替尼二线治疗NSCLC较多西紫杉醇疗效好,先用吉非替尼可获较长TTP;(3)EGFR基因突变提示吉非替尼治疗敏感,TTP延长;(4)以年龄,病理类型,吸烟状况和基因突变为元素建立的吉非替尼疗效预测模型对选择适当的治疗人群有一定指导作用,需进一步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5)病理类型,PS评分和疗效为生存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