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明知是我国刑法中表述故意犯罪主观认识因素的术语,其认定是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关键,对于定罪量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明知及其认定对于司法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明知的认定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在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种种难题。对此,通过结合涉及明知认定的指导性案例,分析指导性案例中法官通过哪些证据认定明知,总结出最高司法机关认定明知时的标准。希望最高司法机关明知认定标准可以指导司法实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知是我国刑法中表述故意犯罪主观认识因素的术语,其认定是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关键,对于定罪量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明知及其认定对于司法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明知的认定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在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种种难题。对此,通过结合涉及明知认定的指导性案例,分析指导性案例中法官通过哪些证据认定明知,总结出最高司法机关认定明知时的标准。希望最高司法机关明知认定标准可以指导司法实践,缓解司法实践中的明知认定难题。首先从明知概述、明知认定的主要方式、学界对于明知认定存在的分歧以及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明知时存在的难题三个方面对明知作出了基本的介绍。在这一部分中,从明知的基本含义、刑法关于明知的相关规定、诉讼法意义上的明知三个方面对明知进行了概述,介绍了证据证明和适用推定两种明知认定的主要方式,并展示了我国学界在构成要件事实的明知、构成要件事实规范评价的明知以及明知推定方法方面的不同观点。该部分还从明知的含义容易混淆、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的主观事实难以证明、司法实践缺乏统一标准以及推定本身存在局限性四个方面指出了实践中认定明知所面临的难题。随后针对明知认定所存在的难题,通过分析涉及明知认定的指导性案例通过哪些证据认定被告人明知,总结出了最高司法机关所确定的明知认定标准及其构成要素,以期该认定标准能够缓解实践中的明知认定难题。有了明知认定标准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适用才能发挥作用,由此通过收集涉及明知认定指导性案例发布后参照适用了相关指导性案例的案例来研究该认定标准的适用效果,分析后发现该认定标准的指导性作用并不明显,也难以判断其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适用。并在该部分对产生这种适用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明知认定标准适用中尚存在以下问题,明知认定标准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法官参照适用明知认定标准时自由裁量权过大、明知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合理以及明知认定过程中被告人的反驳权缺乏保障。针对该认定标准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指导性案例中确立明知的认定标准、加强裁判文书的说理、重构明知证明责任的分配以及加强对被告人反驳权的保障四个方面的措施。
其他文献
分析用户感性意象与诉求并将其融入产品意象设计中,能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感性需求。针对目前基于问卷的用户感性意象与诉求分析方法在样本代表性、复用率、认知差异等方面存在不足,以及基于文本挖掘的感性意象与诉求分析方法对文本数据的利用程度不足、对设计的支持作用较低等问题,本课题在感性认知理论、感性工学、文本挖掘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感性诉求大数据挖掘的产品意象设计方法。首先,通过网络爬虫获取产品在线
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2013年,我国展开核心素养相关研究,2014年3月,教育部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提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以学科为途径来实现,学科教材是依据该学科的教育目的和课程标准编写,是各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
繁和简,往往是人们对造型的第一直观印象,这也是对受众会发生直接影响的第一个视觉信息因素,显然对受众视觉体验而言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因此在空间上还没接近器物就开始有了好恶和取舍倾向。但这并不意味器物的繁、简只是形式、色泽、质地等细节多与少的问题,它会因为时间、空间、主题内容等不断发生改变,因为繁、简感受同时又是相对发生变化的。所以深入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主导下繁与简的结合与变化,利于对家具造型语意的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离不开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的科学认识与推进重构;离不开中国话语对重塑国际格局、优化全球治理的贡献。回顾历史,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无疑是在这一方面最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之一。文章首先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因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局势,“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经历了孕育、萌芽、雏形,到正式的提出,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
怪兽这种神秘又恐惧的生物对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吸引力,它们从史前岩壁上的模糊形象,历经岁月的冲刷,逐渐在文学作品中露头,人们用文字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样貌,这也意味着怪兽有了相对清晰的文本形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成为大众媒介,怪兽也从文本走向了影视,由文本形象转变为影视形象,经历了由平面形象向立体形象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其他生物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人们渴望看到怪兽
儿童功能性躯体化是指经医学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或经躯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其学业表现、学校出勤率、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但儿童功能性躯体化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识别,如任其发展,会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长期危害。因此,对儿童功能性躯体化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病理生理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对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调查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形态。在研学旅行活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性质的认识滞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不规范,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体验学习理论,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两大部分
鲁迅笔下有着大量“坟”意象的书写,表达了鲁迅对个体死亡价值以及自我精神困境的思考。“坟”意象是了解鲁迅文学审美功能的重要关键词,他笔下的“坟”书写承载着启蒙式的精神导师担当。通过对其早期小说《摩罗诗力说》到晚期杂文《女吊》所描述的“坟”图景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核心关注的仍然是个体的精神问题,而“坟”意象书写正是探寻精神归宿问题的一把重要钥匙。首先,鲁迅的“诗力”与创作中有着强烈的隐秘与悲剧气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模块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两个学习任务群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专题学习相结合,肩负起传承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学生体会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与革命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发民族复兴责任感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初步规范—多样化—落实双基—构建“三维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六个发展阶段。本研究从每个阶段选取6本代表性教科书作为研究样本,从教科书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三大方面建构分析模型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经济模块”的内容选择在“学术中心”和“生活中心”相互博弈中,由社会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高中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