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Metonymy--Metaphor Continuum in Press Conference Discourse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dd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认知角度来研究转喻与隐喻,关于转喻和隐喻传统界限分明的区别已经被质疑。研究表明,转喻和隐喻之间的关系不是离散的,而是标量的,Taylor提出转喻和隐喻之间呈现连续体现象。Radden认为转喻与隐喻分别是连续体两端的类典型范畴,中间是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的模糊地带。Radden进一步提出了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的四种转喻来源,分别是共同的经验基础,语用含义,范畴结构和会话含义。本文笔者选取转喻-隐喻连续体为理论框架,从答记者问语篇中寻找转喻为基础的隐喻的例子进行转喻来源分析。因为,近年来,答记者问语篇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语篇成为快速了解一个国家的途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本文作者通过外交部网站、美国白宫网站、实况视频等共收集了30篇官方答记者问语篇,建立数据库。笔者以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为基础,对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根据其四种来源在答记者问语篇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在答记者问语篇中的功能进行研究。答记者问语篇具有的特点为内容的及时性与丰富性,文体的正式性与劝说性,语言的高度浓缩型与修辞性。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在答记者问语篇中的研究表明,答记者问语篇中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具有委婉、说服等修辞功能和正式、简洁、生动等文体功能。作者期望本文能对语言学习及教学工作者给予帮助,并为答记者问翻译工作者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汉语公示语的英译研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禁止”类公示语,是指含有否定、禁止公众某种行为方式意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归国中国留学生难免会受到“反文化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中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更好地适应母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而长期以来,就
本研究在性别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理论的支撑下,以反映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电视剧和小说为语料来源,探索中国大学生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性别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
互动性与评价性是学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学术书评作为重要的学术语篇之一,突出地体现这两种特征。评价是书评的主要目的,而有效的互动是实现评价的重要手段。然而对学术书评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大量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而中国的英语教学也正在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目标努力。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