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质对紫球藻生理影响及紫球藻蛋白质提取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微藻生物技术的不断革新,紫球藻生物质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开发紫球藻生物质是食品研发领域的热点。但是,现有微藻生物技术开发紫球藻生物质仍面临着成本高、生物量低等技术瓶颈,制约紫球藻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探究不同光质对紫球藻生长和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性能的影响;随后,研究白光和绿光协同作用下的氮浓度对紫球藻合成藻胆蛋白、油脂、多糖的影响,获得紫球藻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最佳调控模式;最后,以紫球藻湿藻体为原料,运用一种绿色高效的多相分离技术提取紫球藻可溶性蛋白质,并优化该技术的工艺参数,为紫球藻蛋白质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课题获得以下结果:在初始紫球藻接种量为0.1 g/L、光照强度为3000 Lux、培养温度为25℃、CO2浓度为5%和通气速率为1L/min的条件下,利用敞开式柱型鼓泡光生物反应器,探究了绿光、蓝光、红光和白光四种光质对紫球藻生长和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18d的培养后,紫球藻细胞在绿光条件下的生物量最高,达2.93 g/L;相反的是,紫球藻细胞在红光条件下的生物量最低(1.12 g/L)。第15d时,蓝光条件下紫球藻细胞合成最大量的藻红蛋白(B-PE,59.49mg/L)。蛋白质合成方面,不同光质的紫球藻细胞的蛋白质含量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蓝光条件下紫球藻细胞表现出最强的蛋白质合成能力;相反的是,红光不利于紫球藻细胞合成蛋白质。多糖合成方面,第18d收获时,紫球藻细胞在绿光条件下表现出最强的胞内多糖(607.21 mg/L)和胞外多糖(255.62 mg/L)的合成能力。油脂合成方面,不同光质下的紫球藻细胞合成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PA)、亚油酸(LA)、花生四烯酸(AR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白光条件下紫球藻细胞合成的这四种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7.63%、17.31%、24.52%和21.51%;各实验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之和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均超过60%。在白光和绿光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硝酸钾浓度(0、0.5、1和1.5 g/L)对紫球藻细胞的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条件下,绿光更有利于紫球藻细胞的生长。藻细胞在绿光和氮浓度为1g/L的条件下的生物量最大,为3.09 g/L。在氮浓度处于0.5-1.5 g/L时,藻细胞的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白光和氮浓度为0.5g/L的条件下,藻细胞经12d培养可合成最大量的别藻蓝蛋白(11.68 mg/L),延长培养时间会导致别藻蓝蛋白的含量减少。与白光组相比,绿光条件下的藻细胞在各氮浓度组均表现出更强的多糖合成能力。在所有实验组中,在绿光和氮浓度为1.5 g/L的条件下藻细胞可合成最大的胞内多糖(638.73 mg/L)。紫球藻细胞在培养至18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与氮浓度浓度呈正相关,其中各实验组中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均超过40%。为了获得紫球藻可溶性蛋白质,运用一种以硫酸铵、叔丁醇和蒸馏水为体系的多相分离技术,优化工艺参数。在最优条件下,多相分离技术提取紫球藻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率为44%。多相萃取技术选择叔丁醇作为提取介质和提取温度为室温,这可表明该技术是一种绿色且合算的提取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钙钛矿压电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压电性能以及原料来源广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尤其是在一些高温领域,如航空航天,能源勘探和制造业等领域。目前市场上的可使用的压电陶瓷驱动器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PZT压电陶瓷,其居里温度Tc约为360℃,由于热激活的存在使压电材料去极化,导致安全使用温度远远低于居里温度,仅为居里温度的一半,所以传统的PZT压电陶瓷的只能在200℃以
近年来,镧系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一类目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发光材料,在固态激光、三维显示、红外成像、防伪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上转换纳米晶分散在聚合物中制备成各种块体光功能材料。然而纳米晶在聚合物中容易出现团聚现象,并且在高功率激发下聚合物基底容易损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作为一种代替选择,将纳米晶嵌入无机氧化物玻璃中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其制备方法简单,所得产物展现
硼化物(ZrB2、HfB2等)、碳化物(SiC、Zr C等)及其复合材料(ZrB2/SiC/Zr C)是优异的超高温陶瓷材料,在太空探索、新一代战略武器、超高速飞行器等研究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对促进国家航天事业及增强国防战略防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三元层状硼化物(MAB)是硼化物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其晶体结构与MAX相材料相似,兼具陶瓷和金属的优异性能,损伤容限性高、易于加工,可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改
中国东南地区沉积了一套中生代白垩纪广阔而深厚的陆相红色地层,是由偏红色调的碎屑岩沉积物构成,也称“红层”,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晚白垩世红层分布面积广,沉积典型,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良好材料。目前,陆相白垩纪红层通常被认为是河湖相沉积,其古环境存在争论。本文以闽西晚白垩世红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分析,以及对采取的连城剖面(LC)和冠豸山剖面(GZS)的红层179个样品进行系统的粒度分析、环
细根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敏感地感知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环境的变化。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植物根系对土壤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为探讨氮沉降对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的细根性状及根际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揭示不同功能型天然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论文以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与竹阔混交林3种天然林为对象,通过不同的氮添加处理试
自功能生态学兴起以来,植物生态策略一直是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功能性状分析某区植物的生态策略,进而对该区群落构建结果进行解释。本研究以三明格氏栲保护区42种常见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典型植物的生态策略组成、变化规律以及与群落构建结果的一致性,为解释该区植被的演变过程、系统功能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2种常见木本植物,总体上以高资源获取能力的策略
目前,射出长波辐射数据(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作为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已经成为地震研究中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资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OLR数据的数据量大,可以用于提取和分析序列特征的合适且有效的方法却很少;(2)缺乏大量真实震例的验证;(3)缺少考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些问题使得无法充分发挥OLR数据的真正研究价值。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三种基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越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未来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对过去气候演变规律、突变事件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下气候变化和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科学预测未来气候演变的基础。末次冰盛期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这段时期地球气候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由冰期状态转换为间冰期状态,被定义为末次冰消期,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气候响应的最佳时段。目前高分辨率的石笋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新型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加工、医疗、纺织、电子产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BC的低产量、高成本限制了它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因此,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提高BC产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分离得到一株BC的生产菌,对其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分析其基因组特征以及BC合成、调控相关的关键
南方红壤侵蚀区是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典型区域,是南方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退化的生态系统已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前提,因此对于该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第一步就是植被恢复。本研究以福建省长汀县来油坑(样地Ⅰ、样地Ⅱ)与黄泥坑(样地Ⅲ)为研究区,以本土植物黑莎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化学计量、表型性状及植物抗逆性等实验研究,分析黑莎草的生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