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介词形式简单、意义丰富、用法灵活,引起了各路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传统语文学家、结构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和生成语言学家都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们的定义、词类划分、句法功能、语义格标记等方面。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介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介词表达的空间是人类概念形成的基础,并着重从原型、隐喻、语义链、突显、心智空间等角度系统论述了介词的意义、功能及用法等属性。王寅教授(2001)曾从隐喻的角度对英语介词“AT—ON—IN”的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其一,该论述未能从语料库实证角度详细分析和探讨它们的内部机制;其二,未能从体验、图式、隐喻等理论角度系统阐述它们的意义和做出统一解释,并分析该系统中抽象概念的内部结构。本文尝试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观、图式观和隐喻观综合为ESM模式(Embodiment-Schema-Metaphor Model),以其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对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进行专题讨论,从佐以BNC大型英语语料库中随机各取1000例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进一步证明和完善王寅教授提出的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论说,重点诠释这一系统中抽象概念之间的内部结构,可望为英语此类介词教学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对象(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选题的理由、研究的目的、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论文的整体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传统语文学家、结构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家、生成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介词(尤其是“AT—ON—IN”)的研究和贡献,着重分析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本文的切入点。第三章“理论框架和语料描写”。针对上文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中体验观、图式观和隐喻观综合为ESM模式,可望弥补上述不足。同时还介绍语料的收集方法、有关数据、相关问题、归类整理,并基于ESM模式深入分析英语介词“AT—ON—IN”的内部概念结构。第四章“用ESM模式分析和解释语料”。运用第三章提出的ESM模式,进一步分析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中介词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原型意义、隐喻延伸途径和扩展机制,用大型语料库调查佐证了王寅教授的论述:“AT—ON—IN”的空间性点面体微系统可结构性地映射到其抽象概念系统,如抽象空间、时间、数量、状态、动作等,但依旧保持其“点面体”语义微系统属性(王寅, 2001, p. 317)。同时,笔者通过深入调查,还发现:(1)“AT—ON—IN”的意象图式复杂多样,但at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点内包关系(84.8%),on为普遍的面支撑关系(61.15%),in为想象的体内包关系(92.94%);(2)“AT—ON—IN”映射到的抽象概念域的重点有差异,现按频率高低取前四位列数如下:at表示时间占(30.7%),动作占(28.12%),数量占(17.93%)和抽象空间占(11.09%);on表示动作占(30.27%),抽象空间占(20.68%),方面占(18.38%)和状态占(9.59%);in表示抽象空间占(33.56%),时间占(19.6%),状态占(17.32%)和方面占(14.23%)。由上述分析可见,抽象概念域的形成主要是依据介词的空间概念系统。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内容到英语介词教学,必能产生有益的效果。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归纳主要贡献:1)提出了新的ESM模式并用其统一解释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2)基于语料库佐证了王寅教授关于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论说。3)仔细调查了英语介词“AT—ON—IN”在实体空间所蕴含的复杂意向图式,并发现at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点内包关系,on为普遍的面支撑关系,in为想象的体内包关系。4)详细梳理了英语介词“AT—ON—IN”的基本意义和派生意义的内部关系,特别是它们在抽象概念域的形成模式和频率。同时,本文还指出了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后来者提出了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