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1862年《童年·少年·青年》(Childhood and Youth)出现英译本以降,托尔斯泰的作品渐次进入英国公众的视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译作的引入更是增加了英国批评界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兴趣,《周六评论》《观察家》和《当代评论》等杂志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戏剧性描写、对自然的描述力度以及其观点中强烈的道德和宗教印记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读者获得了深刻的文学体验。到十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62年《童年·少年·青年》(Childhood and Youth)出现英译本以降,托尔斯泰的作品渐次进入英国公众的视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译作的引入更是增加了英国批评界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兴趣,《周六评论》《观察家》和《当代评论》等杂志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戏剧性描写、对自然的描述力度以及其观点中强烈的道德和宗教印记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读者获得了深刻的文学体验。到十九世纪末,托尔斯泰作为文学家的声誉已经在英国牢固树立。纵观托尔斯泰在英国的早期接受与研究,他鲜以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的身份示人,基于非暴力抗恶的基督无政府主义观念集中见于国外发行的刊物,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多零散琐碎,并未成体系。回观俄国本土,20世纪初,各种俄国期刊在世界不同国家出版,有别于19世纪的新闻业,它们与政治并驾齐驱,逐渐淘汰了文学,转而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公共生活现象并多由政党主导,而沙皇政府对政党的兴起并无兴趣,因此导致大多数政党转移至地下,主要的反对派政治力量离开祖国,在流亡过程中,通过已有新闻机构的帮助建立起支持者圈子继而传播自身的思想。依据目前的文献史料,俄国本土之外的出版物类型繁杂,多以期刊杂志、小册子、宣传单、报纸、公告为主,由于缺乏维持印刷的资金支持,这些出版物流通寿命较短。不可置否的是,国外的新闻出版业是俄国政治思想的实验室,它们积极与外部政治力量进行互动,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系统,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时期的欧洲文明孕育了未来的俄国大革命。托尔斯泰撰写的诸多文章由于国内审查制度的限制并未发行,其传播路径转向言论自由开放的英国,其密友弗拉基米尔·切尔特科夫(V.G.Chertkov)到达伦敦后建立了“自由时代出版社”(The Free Age Press)并创办了出版物《自由语词》(Свободногослова,英译Free Word),力图将托尔斯泰的作品展现在英语世界面前。本文基于已有的英文研究史料,尝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重点论述英国自由时代出版社与1880年代之后的托尔斯泰文学、哲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围绕这一主题阐述欧洲1848年革命到俄国农奴制废除这一历史时期,与之形成对比的俄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文化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题目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研究——兼论以赛亚·伯林相关批评”,旨在以20世纪英国俄籍哲学家、观念史家以赛亚·伯林的相关批评为代表路径,考察当代欧美接受语境下对于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等文本中有关历史哲学观的认知研究。首先,本文试图厘清第一研究对象,即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接下来,基于对托尔斯泰本人历史思想拥有明确认知的基础之上,考察以
本文主要基于发音音系学理论,使用电子喉头仪(EGG)、超声仪(Ultra Sound)以及动态电子腭位仪(EPG)等发音生理研究技术手段,考察佤语松紧音的发音生理表现。文章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和佤语松紧音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梳理,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简单介绍了电子喉头仪、超声仪和动态电子腭位仪的工作原理,明确了EGG信号、舌位和腭位相关
本文以早期汉学家约翰·卡尔文·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及其中国艺术史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尽可能穷尽式地收集与福开森相关的文献资料,缕析福开森在中西艺术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重身份,作为理解其立场与观念的背景;其次,以《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
本文主要探讨鼾症儿童的语音特点以及手术对鼾症儿童语音的影响。从听感和声学参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55例鼾症儿童和25例正常儿童的语音特点。分析了12例鼾症患儿手术前后的语音数据。这12例患儿分别于术前一天和术后两周左右录制语音数据,比较手术前后语音的听感变化和声学参数变化。文章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概述并讨论了国内外有关鼾症患者的语音研究,及扁桃体和腺样体的言语
地方志是记载某个地区自然与社会、过去与现在的状况的地理类“百科全书”。地方志不仅记述与传承了人类文明,更是服务了社会的发展。习总书记认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文物是人类历史智慧的代言人。福州历史上长期作为东南一带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思想和教育的中心,保持着修志的优良传统,修志水平总领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典型代表,后世也留存了许多珍贵的地方志文献。福州府在明代修志五次,现存正德年间、万历己卯
各国语文课程中写作教材体现了其写作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也是师生展开写作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国际视野之下,我国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改革少不了对国外先进理念成果的借鉴。本文以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内容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其任务情境设置、知识建构和学习策略的提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中教材中议论文写作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启示。本文首先研究了该教材中说服性写作
抵押作为一种物的担保形式,从传统社会的抵押习惯到抵押权制度的近代转型,中国的抵押担保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抵押权制度在汲取北洋政府时期抵押权立法与司法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抵押权制度,抵押权体系得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抵押公示制度的完善,使抵押权的立法规范得以为人们所遵从,司法裁判也得以有效适用,抵押权的近代化改革成效显著。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即1946-19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最为集中的展示区域,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毋庸置疑。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人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关键作用。从社区营造视角下思考不同历史街区不同的保护和更新的方法,增加当地居民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参与度,使人和人、人和街区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积极回应公众的精神与情感诉求。本文内容
在草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至唐代以怀素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狂草的出现无疑充分突显出了书法本身的艺术性,怀素草书对后世的影响,在宋代以黄庭坚草书为主要代表。本文以历史演进角度观察两者的草书,通过时间与空间两条轴线展开。上追汉魏及二王书风溯源怀素辩证取舍的草书学习,探究其草书特殊风貌的形成是打破“二王书风”的藩篱,抑或是继承性变革推进后世草书面貌的形成。分析其草书成因,唐代制度因素及时代背景是导致草书变
2000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开始进入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期。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社会转型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以街镇为单位的社会空间极化现象显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社会不平衡与区域不平衡,推动了老龄化格局的城乡/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目前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且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现象。但受研究地域重要性和数据获取难度的影响,国内目前对城市内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