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海温增暖现象及海洋热浪事件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aaxz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COBE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北冰洋1960-2020年的海表面温度变化趋势,发现北冰洋存在“海温放大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大西洋关键区和太平洋关键区内海温增暖主导季、增暖主导深度及增暖主导因子的差异性。其次,利用OISST高分辨率数据构建了北冰洋海洋热浪事件数据库,通过新定义的热浪强度综合指数(ICI)对北冰洋近三十年的海洋热浪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展开详细分析,发现了强热浪事件与季节冰区的紧密联系,并从海、气、冰三个角度探讨影响海洋热浪事件大值区分布型的主要因子。此外,本文对2007年6月-12月发生于太平洋扇区的一次强海洋热浪事件进行剖析,发现了表面风场驱动下的太平洋暖水入流以及海冰融化过程对此次强热浪事件的促进效应。最后,本文利用CMIP6中对北冰洋表面海温模拟效果较好的四个模式分析了未来北冰洋海温在SSP1-2.6与SSP5-8.5两种情景下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海洋热浪事件在夏季无冰情景下的发展状况。主要结论如下:海表面温度在60°N-80°N纬度带上的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该纬度带内两个关键区(太平洋关键区:60°E-120°W,60°N-80°N,大西洋关键区60°W-60°E,60°N-80°N)的增暖特征差异显著:太平洋关键区的海温放大效应集中表现在夏季,增暖深度浅且放大倍数高,出现放大效应的海域范围在夏季出现北推、扩散;大西洋关键区的放大效应稳定存在于各月,强度维持在两倍以上,且是一个垂向延伸至洋面以下500m的深厚系统。两个关键区的海温增暖主导因子亦有所不同:太平洋关键区主要受到大气因子的驱动,东西伯利亚海与波弗特海上空的一对海平面气压场正负异常中心主导了该关键区夏季海温的冷暖变化;大西洋关键区主要受大西洋暖水输送带上0-300m海洋热含量变化的影响,而北极涛动的年际振荡模态决定了海洋热含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影响该关键区的海温增暖速率。在北冰洋海水快速增暖背景下,1988-2017年的海洋热浪事件也随之变得更频发、更持续、更强,北冰洋80°N以南海域的ICI指数在2000年的夏季显著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强热浪事件集中分布在海冰密集度为0.1-0.5、海冰厚度为0-1m的区间内,该区域与季节冰区高度重合。由于季节冰区的海冰密度较低,表层海水可以被太阳短波辐射直接加热,同时该区域的海水层结较强,对表层热量的向下混合起到抑制作用,使得太阳短波辐射提供的热量能最大限度地加热海水。另一方面,夏季向下净短波辐射在季节冰区显著增强,大量太阳短波辐射被海水吸收,造成季节冰区表面海水的剧烈升温以及海冰的进一步消融,为海洋热浪事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7年发生于太平洋扇区的强海洋热浪事件主要受表层大气环流因子的影响,此次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着北冰洋上空波弗特高压与冰岛低压的偶极子型形成过程。波弗特高压西侧的外围风场在白令海峡上空的风向决定了太平洋暖水的供应状况,并通过动力作用影响着海冰的冻融过程。同时,海洋热浪事件的发生也进一步加热了低层大气,使得大气的增暖与海冰的融化形成正反馈过程,共同推动此次强海洋热浪事件的发展。未来80年内北冰洋海温将继续增暖,海温的增暖放大现象依然存在,但增暖大值纬度带北移了5°。SSP1-2.6情景下的放大现象相对于SSP5-8.5情景更为显著。北冰洋约在2060左右开始出现夏季无冰现象,在此之后,北冰洋海温增暖速率剧增。随着多年冰边缘线逐渐向北极群岛一侧缩减,海洋热浪事件将逐渐侵蚀北冰洋中心海域,特别是在SSP5-8.5情景下,北冰洋几乎被季节冰覆盖,海洋热浪事件将出现全域性增长。
其他文献
学位
气候变化会对地球系统原本的热力和动力循环产生影响,带来全球范围内降水结构的变化。东亚地区由于受到地形和季风等局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呈现出极端降水频繁发生并伴随复杂时空变化的特征。由于极端降水事件会对社会经济、人民安全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造成危害,因此对极端降水分布和变化特征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极端事件往往与地形因素以及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降水信息,研究中采用动力降尺
学位
GaN基蓝光、近紫外光及深紫外光LED在照明、显示、医疗与消毒杀菌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与需求。在GaN基倒装和垂直结构LED中,高反射低电阻的p电极对于提高LED电光转换效率十分重要。本论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高反射低电阻的p电极方案——使用薄Ag在特定条件下退火形成Ag纳米点(Ag NDs)后覆盖Ti/Al或Mg/Al金属层,尤其是Ag NDs/Mg/Al电极有望用于从蓝光到深紫外光的GaN基倒装L
学位
X光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安全检查,可有效防止不法分子进行恐怖袭击或非法交易。相对于通过人眼判断X光图像中是否含有违禁物品,自动化安检技术能有效提升安检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的X光图像违禁物品检测有强烈的应用需求。针对物体在X光图像中呈现出尺度变化、旋转角度变化和遮挡等问题,以及违禁物品样本稀缺问题,本文将最大相似子图匹配算法和图匹配神经网络算法用于研究基于图匹配的违禁
学位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致死性和致残性极高的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正常情况下,大脑两侧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达到并维持大脑功能的兴奋与抑制平衡状态,当发生卒中后,双侧大脑半球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健侧半球对患侧半球抑制性作用增强,这也是加剧患侧脑皮质功能抑制的主要原因。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神经电生理刺激技术,其中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5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路量子电动力学(c QED)作为一种可能实现量子信息处理(QIP)的方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将量子比特与谐振腔进行耦合,可以实现对比特的非破坏性测量。由于比特没有直接与环境进行耦合,退相干时间和门操作保真度相对之前的超导量子比特而言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利用超导量子计算机在解决特定的问题上超越了经典计算机(随机波色采样),实现了量子霸权。谷歌、IBM、华为等大公司以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