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四川省丹巴县丹东地区地球化学勘查数据为研究对象。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工作区出露地层从南东到北西分别有中三叠统杂谷脑组下段(T2z1)、中三叠同杂谷脑组上段(T2z2)、上三叠同侏倭组(T3zh)、上三叠统新都桥组(T3x),另在沟谷和山坡为第四系覆盖。工作区内构造较发育,发育两条断层,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F1位于工作区北部,F2位于工作区中部;工作区南东部出露斑状中细粒黑云花岗岩,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见明显热变质引起烘烤边和角岩化;工作区变质岩主要有砂质板岩、变质钙质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含炭质绢云粉砂质板岩、透辉石英角岩等。 本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开展了1∶25000地质测量、1∶2000地质剖面测量、1∶25000沟系次生晕测量、岩矿分析等工作,本次论文主要以1∶25000沟系次生晕测量分析结果数据为依据,通过化探数据处理,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圈定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为下一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靶区和找矿方向。本人在该项目中主要参与了前期工作方案设计以及后期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通过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在工作区内发现多条硅化带,以硅化、褐铁矿化为主,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以及砂质板岩与岩体接触带附近,说明工作区内热液活动较强烈;断层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断层两侧次级断裂及岩层的层间裂隙也为成矿热液富集提供了场所,工作区具有有利的成矿条件。 通过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处理,根据1∶25000沟系次生晕测量结果显示,工作区内化探异常主要集中分布在断层F1、F2处以及岩浆与围岩接触带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圈出三个重点工作区。其中F1、F2上断层带上金异常为主,同时伴有钨、银、砷、锑异常,F2断层南西端高温元素钨锡异常较好,推测该出有岩浆出露,在岩体接触带上有高温元素钨锡;因此初步判断工作区内找矿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与断层F1、F2有关的金矿,另一个是岩体接触带附近以及岩体中的高温热液钨锡矿。 通过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在研究区内共圈定了15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其中乙类异常8处,丙类异常7处。异常有待开展进一步工作进行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