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下颌管分支是下颌管在到达各牙槽窝之前,自其主干分出的骨性管道。下颌管分支的发现为下牙槽神经阻滞效果欠佳,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牙种植术等涉及磨牙后区的手术出现意外出血、感觉异常等各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合理解释。本研究使用CBCT观察下颌管分支,并对下颌管主干及分支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同时观察下颌骨标本上的磨牙后孔,与CBCT观察结果相互印证,为临床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321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统计下颌管分支的发现率、各分支类型的构成比,测量下颌管主干及分支的直径、长度、到下颌骨颊舌侧骨板的水平距离和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观察天津医科大学口腔解剖生理实验室的194个干燥成人下颌骨标本,统计下颌骨标本上磨牙后孔的发现率、直径。研究结果:1.321例(642侧)患者的CBCT影像中观察到双叉下颌管84例(26.17%),105侧(16.36%);左侧57例(17.76%),右侧48例(14.95%);男性43名(28.67%),女性41名(23.98%)。双叉下颌管的发现率在性别间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P>0.05),在左右两侧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P>0.05)。另观察到2例单侧下颌骨中存在三叉下颌管。2.双叉下颌管的分支类型的构成比分别为:I型磨牙后支49例,占46.67%;III型前行支42例,占40.00%;II型牙支11例,占10.48%;IV型颊舌侧支3例,占2.86%。3.321例(642侧)患者的CBCT影像中有磨牙后孔30例(9.35%),36侧(5.61%),占磨牙后支总数的73.47%。4.下颌管主干直径5.04(4.54-6.02)mm,分支直径2.26(1.95-3.01)mm,分支长度13.68(10.56-18.68)mm,分支到下颌骨颊侧骨板水平距离5.00(3.75-6.25)mm,分支到下颌骨舌侧骨板水平距离3.00(2.00-3.75)mm,分支到下颌骨牙槽嵴顶垂直距离0.00(0.00-8.50)mm。下颌管分支到下颌骨颊、舌侧骨板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支距离下颌骨舌侧骨板较颊侧更近。下颌管主干及分支的直径、分支长度、以及分支到下颌骨颊、舌侧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在各年龄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94例(388侧)干燥成人下颌骨标本中存在磨牙后孔的下颌骨有23例(11.86%,23/194),29侧(7.47%,29/388),其中左侧16例,右侧13例,双侧5例;共发现磨牙后孔33个,其中左侧19个,右侧14个,有3例下颌骨标本的磨牙后三角区内存在2个磨牙后孔。磨牙后孔发现率在左右两侧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P>0.05)。6.下颌骨标本上,33个磨牙后孔的平均直径为1.0±0.3mm,左侧磨牙后孔平均直径为1.0±0.8mm,右侧磨牙后孔平均直径为0.9±0.6mm,左右两侧磨牙后孔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P>0.05)。研究结论:下颌管分支的发现率为26.17%,发现率在性别和左右两侧间无显著差异,磨牙后孔的发现率为5.61%-7.47%,孔径约1mm左右,其发现率和孔径在左右两侧无差异。下颌管分支在走行方向上更偏向于下颌骨舌侧,其解剖特征较为稳定,在各年龄段人群中无显著差异。CBCT是辨认下颌管分支的有效方法。术前进行CBCT检查,明确下颌管及分支的解剖特征,能够避免手术操作对下颌管及分支内神经血管的损伤,降低术中术后多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