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榛为榛科(Corylaceae)榛属(Corylus)植物,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我国榛属资源丰富,占世界榛属植物种数的50%。目前我国主栽种为平榛,但因其出仁率低,对产量影响很大;而欧洲榛果大,出仁率高,但其抗寒性较差。因此,平榛(C.heterophylla)和欧洲榛(C.avellana)的杂交种因综合二者的特性,形成抗性较强,果实较大的新品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榛坚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果迅速发育期之后种仁开始形成。种仁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富集对品质影响至关重要,且不同产地因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目前对我国平欧杂种榛种仁营养物质含量及组分的系统研究很少,且对我国具有开发价值的特有榛属植物平榛、川榛(C.kweichowensis)、毛榛(C.mandshurica)和滇榛(C.yunnaensis)的品质特性研究也鲜有报道。本研究综合运用果树学、气象学和营养学知识,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对平欧杂种榛‘达维’6个发育期、4个产地(新疆、北京、安徽、辽宁)以及平榛、川榛、毛榛、滇榛和土耳其榛的坚果进行样品收集、提取工艺筛选、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学分析、品质特性评价等研究,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着眼于榛坚果种仁营养品质特性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榛坚果的适时采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欧杂种榛坚果主要物质在生长发育阶段呈规律性变化:种仁水分逐渐减少,脂肪、蛋白质、维生素E和糖逐渐累积,为典型的“S”型变化趋势;维生素C、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随着种仁的发育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Vc氧化酶为波动性变化,但幅度不大。其中“种仁充实期”是榛坚果种仁生长发育进程中的转折期。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及花生酸为主,还发现少量棕榈油酸和花生烯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趋势正好相反。在发育前期,种仁以多糖为主,后期以蔗糖和多糖为主。维生素E以α-生育酚为主,且含少量β-、γ-和σ-构型。检测出5种酚类和3种黄酮类物质:没食子酸、阿魏酸、儿茶素、丁香酸、咖啡酸、芦丁、槲皮素和杨梅酮。其中丁香酸和杨梅酮在榛坚果种仁研究中首次发现。咖啡酸在“种仁发育期”达到峰值,在“果实脱落期”消失。2、平欧杂种榛不同产地种仁的主要物质含量具明显地域差异性。其中脂肪含量在57.44%~63.01%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5.25g·100g-1~18.51g·100g-1之间。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长日照利于种仁的饱和脂肪酸、蛋白质、GSH、多糖、二糖、α-生育酚、CAT活性、总酚、总黄酮、槲皮素与杨梅酮的富集,且较大的温差也利于CAT活性、总酚、总黄酮、槲皮素与杨梅酮的富集;而低温短日照利于粗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3、平榛、川榛、毛榛、滇榛、土耳其榛以及平欧杂种榛种仁的主要物质含量及组分具明显种间差异性。其中脂肪含量在50.24%~67.85%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1.50g·100g-1~19.60g·100g-1之间,总糖含量在5.44g·100g-1~9.23g·100g-1之间,维生素C含量在9.84mg·100g-1~15.45mg·100g-1之间,维生素E含量在22.02mg·100g-1oil~47.39mg·100g-1oil之间,总酚含量在66.74mg·100g-1~191.31mg·100g-1之间,总黄酮含量在79.08mg·100g-1~338.22mg·100g-1之间。平欧杂种榛种仁中除POD活性高于其它榛种,维生素C、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最低,其它物质含量居于各种间。4、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平欧杂种榛种仁水提液进行DPPH(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筛选出在超声条件下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min,提取温度50℃和料液比1:40g·ml-1。平欧杂种榛不同发育期坚果的总酚、总黄酮、Vc含量以及不产地和不同种榛坚果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正相关,而平欧杂种榛不同发育期坚果的GSH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负相关。经综合评价,得出不同发育期“种仁充实期”的坚果、产地新疆的平欧杂种榛以及滇榛坚果具最佳的营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