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h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家,据我国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率达七成以上。环境污染的恶化不仅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隐患。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调整时期,经济下行压力、结构性调整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所引发的潜在总体性失业风险在不断攀升。而当前“十三五”规划则提出了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促进就业的两大核心任务。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污染要求政府势必要提升环境规制力度,另外一方面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如果说环境规制的提升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就业,那么对于当前两大核心任务的完成至关而言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分析环境规制与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探讨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否实现环保与就业的双赢,本文以“两控区”的实施作为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政策冲击,通过构建1994到2010年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平均意义上来看,环境规制政策可以实现治污与就业的双赢。环境效应与就业效应两者之间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恰恰相反,环境规制有力改善了地区就业水平,“双重红利”在我国目前来说是存在的。“两控区”对地区就业的政策边际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特征,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具体而言,环境规制政策对二、三产业和东部地区就业水平产生了持续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却显著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就业水平,且没有证据表明对中西地区内部就业有显著影响。另外,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除了在时间、空间和行业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之外,在酸雨和二氧化硫不同控制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环境规制在酸雨控制区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促进,而在二氧化硫控制区则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挤出。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各国的保护主义日渐盛行,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不断增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也是当前社会和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不管是中美两国内部政治经济的变动还是中美之间的关系都会使得两国之间的不确定性提高,比如美国即将举行的总统大选。中美作为国际上的两个大国,又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在中美贸易战的时代背景之下,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三
贸易如何影响就业一直以来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日趋深入,基于传统贸易总值的测算分析方法已经无法准确核算和衡量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及贸易关系。近段时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亟待回答的问题之一便是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产生了何种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研究美国就业问题。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结合投入产出理论构建了就业构成及就业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利用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数据,对2000-2014年间美国就业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凝聚中国的创业力量。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不仅对企业家创业的外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要素和心理特征。外商直接投资究竟如何影响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鉴于此,本文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个体微观层面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基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家精神的现状,以及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文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外商直
随着对外投资活动的兴起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的拓展,离岸外包和转让定价作为两种重要的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在优化资源国际配置、降低企业成本和改善供应链整体利润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当跨国公司开展企业内离岸外包时不仅涉及到产量分配决策,还涉及到转让定价决策。不同的信息、税率条件以及决策机制对跨国公司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分散决策下考虑母子公司成本信息不对称时,如何进行离岸外包产量分配和转让定价决策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首先对集中决策机制下的决策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理想情况下的最优解决方案。接着
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贸易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如频繁的雾霾天气。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排放的增加,中国也备受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指责。因此,政府对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平衡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变得极其重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理论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测算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2000-2014年中国整体与分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通过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动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整体贸易隐含碳排放在2000-2014期间增长了198.18%,价值链下高碳排放行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
  基于链式结构分解的实证结果显示:造成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迅速增长的最大因素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张,而国外消费需求则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波动较大;促进我国碳减排的主要因素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基于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框架下,对某类产品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至关重要,检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对于进一步抓住机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发展和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以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作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产生背景和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总体规模、产品结构、市
在战略新兴企业创新活动靠传统融资渠道和政府补贴难以为继,身陷融资约束困境的背景下,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研究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作用路径,对于风险投资效果检验和完善风投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风险投资、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双边作用机理,并以2012-2017年战略新兴产业中获得了风险投资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首先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样本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和企业创新水平进行了衡量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先采用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了融资约束、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向、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理论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结论已经形成共识,但针对人口老龄化到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仍旧莫衷一是。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视角和选择变量的不同,或是单一从劳动力、消费或者储蓄率等单变量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亦或是将这些单一变量一并考虑进来,却缺乏系统、综合性分析。
  本文在充分吸取当前研究成果的同时,旨在寻找人口老龄化作用于我国经济的渠道机制,并评估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
近年来随着各县区专业化分工的浪潮,产业集聚逐渐发展为以产业链为单元的形态,即产业链的同一环节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都集聚在一起。然而,我们发现产业链集聚中并不是所有企业生产都能获得倍增效应,这很可能是因为不同的集聚网络导致差异化结果。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产业链集聚方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对深入理解集聚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也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区竞争力攀升和企业效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将产业链集聚细分为三类子网络集聚方式:同质企业子网络、互补企业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