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模型建构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学业欺骗行为(academic dishonesty)是普遍流行的,且严重威胁到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国内针对该行为的研究大多停留还在事实描述和经验分析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计划行为理论,在用于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解释力。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学业欺骗行为现状,探讨学业欺骗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研究拟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来构建大学生的学业欺骗行为。本研究主要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个体行为的各决定因素对学业欺骗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成都市三所大学共83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态度、描述性规范、规定性规范、道德规范、知觉到的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图与学业欺骗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学业欺骗行为是比较常见的。总体上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作弊是一种不道德的有害行为,也认识到作弊会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但是他们普遍认为在同伴中存在很多的作弊行为,要高于实际报告的作弊行为。(2)大学生在学业欺骗行为和除描述性规范以外的决定变量上均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年级、学科类型的差异。同时,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学科性质在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和描述性规范上交互作用显著,年级与学科性质在态度、道德规范和规定性规范上交互作用显著。(3)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在实际的学业欺骗行为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师范类学生在道德规范、规定性规范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师范类,且在行为意图上显著低于非师范类。说明了师范类学生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之间的不一致现象。(4)学业欺骗意图在态度、道德规范和知觉到的行为规范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学业欺骗意图在描述性规范对学业欺骗行为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规定性规范仅对学业欺骗行为有直接预测作用,即不同的规范类型对学业欺骗行为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我国的学业诚信教育的提出了6点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通过分析中国8城市的调查数据,运用收入分解方法,考察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工与城市
沙盘游戏辅导是学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干预的重要方式。作为心理教师,在沙盘游戏中做好自闭症儿童的陪伴者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要做好真正的陪伴者,需要接纳、尊重儿童,守
我国古代的小学类文献自《汉书·艺文志》著录在《六艺略》以后,千栽以下,目录学著作在著录小学类文献时,大都附于经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术的演变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不同时
近些年来,“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受此影响,出现了“青年宗教热”现象。本文以A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成都高校学生网络素养及网络素养教育基本情况的描述分析,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比较,了解成都高校新闻专业与非新闻专
简要介绍电子束焊接技术的特点及几种难熔金属的电子束焊接性能,着重对钨、钼、铌、钽及其合金的电子束焊接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电子束焊接难熔金属及其合金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出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反应性血管受损的氨基酸,其代谢过程中无论哪一种酶或辅助因子异常,均可形成代谢紊乱,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肺血栓栓塞症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
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是指刑法第285条、第286条规定的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为对象的各个具体犯罪行为的总称。该类犯罪的刑事立法规定及解释过于粗疏和滞后,给有效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CMC)深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线学习成为当今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之一。
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教师资源无论是在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