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职业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肌球蛋白轻链2(MLC2)、内皮素-1(ET-1)、5-羟色胺(5-HT)以及纽蛋白(VCL)四种血管损伤因子与局部振动所致血管损伤的相关性,分析其在诊断振动性白指(VWF)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明确职业性HAVD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职业流行病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判断抽样,以61例自述及医生检见有VWF症状的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VWF组;以61名未发现VWF症状的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振动接触组,以64名非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对照组。采集工人血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MLC2、ET-1、5-HT以及VCL的表达水平。经相关统计学分析,筛选出与VWF诊断价值最高的指标。(2)动物实验: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年龄7-8周龄,体重平均为(211.3±11.1)g,随机分为(1)对照组,14只/组;(2)7d振动组:9只/组,连续振动7天;(3)14d振动组:9只/组,连续振动14天。振动条件为每天振动4小时,频率计权加速度为49m/s2,振动方向为单向垂直振动,对照组除不接触振动外其他条件相同。接振完成后,麻醉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后解剖鼠腹侧尾中动脉,制作尾部病理切片及超薄切片进行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包括病理形态学及亚细胞结构观察。采用ELISA实验法,检测三组大鼠血浆中MLC2、ET-1、5-HT、以及VCL四种因子的表达水平。利用SPSS 23.0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3组工人血浆中MLC2的表达水平经多组组间M比较后,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920,P<0.05),经组间两两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血浆中的MLC2表达水平高低依次为VWF组>振动接触组>对照组;3组工人血浆中ET-1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P<0.05),经组间两两比较,VWF组工人血浆中ET-1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T与VCL经多组组间M比较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12=3.29,χ22=4.24,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年龄、工龄、吸烟和饮酒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MLC2水平升高是VWF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01,P<0.05);ET-1水平越高,是VWF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75,P<0.05)。进一步绘制ROC曲线,MLC2、ET-1、以及预测概率?三者的AZ从高到低依次为为0.793>0.539>0.765,其中,MLC2与?的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AZ均高于ET-1(P<0.05)。(2)分别将大鼠鼠尾动脉血管做形态学检查后发现:对照组大鼠鼠尾动脉血管在光镜下观察结果形态正常,弹性内膜(IEM)呈连续波浪状,完整光滑,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电镜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排列紧密,未见空泡,血管轻微皱缩。7d振动组在光镜下可见部分IEM不连续的现象,在电镜下可见VSMC层空泡化及血管内皮细胞(VEC)肿胀等病理状态。14d振动组在光镜下可见部分IEM不连续甚至消失,电镜下可见VSMC及IEM层出现空泡化并且出现VEC破裂的现象,与7d振动组相比,血管损伤更严重。说明振动暴露时间越长,血管损伤越严重。经ELISA试验发现,三组间MLC2在大鼠血浆中的总体平均表达水平不完全相同,在对照组中表达水平最低,在7d振动组中最高,有差异统计学意义(χ2=3.80,P<0.05)。ET-1与5-HT分别在三组间的总体平均表达水平不全相同,在对照组中总体平均表达水平最高,在14d振动组中最低,且三组间两两比较,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12=4.30,χ22=17.78,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结果分析发现,VWF组工人血浆中MLC2与ET-1水平均与VWF有关联,MLC2作为生物标志物筛查VWF的效果优于ET-1。5-HT与VCL的表达水平与有无VWF的关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通过大鼠鼠尾振动模型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血管损伤程度随振动暴露时长增加而加重。在大鼠血浆中MLC2、ET-1与5-HT表达水平均与由局部振动引起的血管损伤有关联。未发现VCL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接触局部振动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