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课程理解问题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studybitc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关系之一。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方向和深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深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勒原理”占居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后,不少研究者纷纷使用现象学、解释学等理论对课程进行研究,在此趋向影响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了更多视角,课程理解突破纯文本的束缚,需求课程与生活实践的意义得以彰显。  在中国,随着“新课改”推进,社会对教师课程理解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倡导课程理解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趋势。与此相关,一线教师开始改变以往对课程“忠实理解”取向,教师在课程中的被动保守地位有所改变。所有这些,表明教师在课程理解已有进步,这为教师课程理解改善奠定了基础。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在课改中对课程理解有所倡导,国外课程理念大量引进,而很多一线教师却没有受过相关培训。于是,在外界压力影响、自身素养缺失和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教师对课程理解产生了极大盲目性。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要求,运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实况和存在问题。  本论文的主体,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教师课程理解的概念、研究的意义、方法等进行简述,系统综述课程理解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基础分析,集中讨论教师课程理解关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前提。第三部分,呈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理解中存在的偏失,这些偏失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第四部分,分析教师课程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教师课程理解受到诸多影响,不能简单归咎于教师自身,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第五部分,以原因分析为基础,提出改善教师课程理解的策略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树立教师新的课程理念,强化课程理解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积极践行自身理解;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克服消极思维定势,发挥教案及教学反思在课程理解中的作用等,从而为教师课程理解创设良好的环境。
其他文献
本文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分别采用指导语分离程序和强分离程序,从语音学习和句法学习两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儿童英语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作用及关系,结果发现: 1.汉
该研究选取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每个年级的人数分别是45人、39人、30人、51人.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在阅读说明文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目前,计算机越来越得到普
2012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实现了区域间的基本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基本实现。目前,我们所取得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浅层的、表面上的均衡,义务教育阶段的
本研究是对发生在国内某高校一起坠楼事件目击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描述、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心理干预的探索,全部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研究对象为发生在国内某高校的一起坠楼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就普通高中而言,课程体系建构及其实践运作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地位的异化与畸变。应当
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活动课程高级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对我国中小学已广泛开展的活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规模急剧增长,我国单一制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不能解决国家教育财政支出的不足,满足不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独立学院股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