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关系之一。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方向和深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深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勒原理”占居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后,不少研究者纷纷使用现象学、解释学等理论对课程进行研究,在此趋向影响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了更多视角,课程理解突破纯文本的束缚,需求课程与生活实践的意义得以彰显。 在中国,随着“新课改”推进,社会对教师课程理解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倡导课程理解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趋势。与此相关,一线教师开始改变以往对课程“忠实理解”取向,教师在课程中的被动保守地位有所改变。所有这些,表明教师在课程理解已有进步,这为教师课程理解改善奠定了基础。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国家在课改中对课程理解有所倡导,国外课程理念大量引进,而很多一线教师却没有受过相关培训。于是,在外界压力影响、自身素养缺失和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教师对课程理解产生了极大盲目性。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要求,运用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实况和存在问题。 本论文的主体,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教师课程理解的概念、研究的意义、方法等进行简述,系统综述课程理解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二部分,进行理论基础分析,集中讨论教师课程理解关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前提。第三部分,呈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理解中存在的偏失,这些偏失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第四部分,分析教师课程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教师课程理解受到诸多影响,不能简单归咎于教师自身,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第五部分,以原因分析为基础,提出改善教师课程理解的策略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树立教师新的课程理念,强化课程理解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积极践行自身理解;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克服消极思维定势,发挥教案及教学反思在课程理解中的作用等,从而为教师课程理解创设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