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碲化物的热电性能研究及器件制备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x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可以实现电能和热能的直接转化,热电转换技术从上个世纪以来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碲化物作为传统高性能热电材料始终是研究热点,但是其在中低温区的热电发电应用却至今仍未成熟。在低温区(300-500 K),Bi2Te3具有最优异的热电性能,被视为最有潜力实现低温区热电发电应用的材料,但是其带隙较窄,在温度高于400 K时本征激发显著,热电性能急剧下降,无法满足低温区热电发电器件的应用需求;在中温区(500-800 K),Pb Te作为传统高性能热电材料近些年来备受关注,但元素Pb的强毒性制约了其应用发展。同处于IV-VI族的Ge Te由于优异的电输运性能,热电优值z T达到1.2,成为最有可能取代Pb Te的中温区高性能热电材料。然而Ge Te的载流子浓度以及晶格热导率均过高,限制了该材料热电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并且其相变问题也为调控电热输运机制带来巨大挑战。至今还尚未有关于Ge Te基热电发电器件设计与制备的报道,严重制约了Ge Te基热电材料的实际应用。本论文以低温区Bi0.5Sb1.5Te3材料以及中温区Ge Te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同调控手段对其电热输运机制、晶体结构、微结构以及能带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优化材料的热电性能,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研制高效热电发电器件,推动中低温区热电发电的实际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在Bi0.5Sb1.5Te3材料中引入受主缺陷Ag后,样品的空穴载流子浓度大幅增加,电导率显著提高,并且有效抑制了材料的本征激发,使得高温下的泽贝克系数提高;Ag的掺入增强了晶格的非简谐性,使得三声子U过程散射更加剧烈,并且双极扩散热导率也明显低于Bi0.5Sb1.5Te3基体。实验证明,在窄带隙半导体中,双极扩散热导率主要由少数载流子电导率所决定,这也解释了引入受主缺陷Ag后双极扩散热导率降低的原因。通过引入受主缺陷Ag,显著提高了材料在300-500 K的热电性能,其中Ag0.002Bi0.5Sb1.498Te3样品在400 K时取得最高z T值1.25,相较于基体提高了67%;在300-500 K内的平均z T值达到1.03,相较于基体提高了60%。当温差为300 K时,Ag0.002Bi0.5Sb1.498Te3热电发电器件的理论转换效率为11.0%,满足了低温区热电发电器件的应用需求。2、Ge Te材料对成分较不敏感,改变Ge的含量对电热输运性能不产生明显影响;目前发现可以有效降低Ge Te材料载流子浓度的途径只有掺杂Sb或者Bi,这两种元素都会导致载流子浓度降低,从而泽贝克系数增强,电性能提升,并且都会使得晶体结构趋于立方化,增强能带简并度,进一步提高电学输运性能;在Ge Te中掺杂Mg使得不同价带之间的能量差显著减小,提高了能带简并度,有利于增强电性能,并且还拓宽高温立方相的能带带隙,抑制了高温下的本征激发;Mn掺杂使得Ge Te材料在室温下从菱方相完全转变为立方相,使得材料在测试温度区间不再有相变产生。3、通过在Ge Te中同时掺杂Bi和Sb,在保证了载流子有效降低前提下,相较于单一元素掺杂引入了更多晶格畸变和位错等缺陷,显著降低了晶格热导率,最高z T值在700 K时达到1.90。Mg和Sb同时掺杂则引入额外的质量场涨落,同样使得晶格热导率降低;并且Mg和Sb产生协同效应,使得材料室温相与高温相的线膨胀系数差异减少,材料不会再因为相变而发生剧烈的体积变化,非常有利于在器件服役过程中获得高稳定性。Bi和Mg同时掺杂进入Ge Te后,引入低频光学支声子与声学支声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强烈的晶格振动非简谐性,从而显著降低晶格热导率;并且能带简并度提高,电性能大幅优化。双掺样品对电热输运性能的多方位调控使得热电性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最高z T值在700K时达到2.52,在300 K-800 K温度范围内的平均z T值达到1.34,相较于基体提高了140%。4、根据热电耦合模型获得最优的热电器件设计方案,筛选出合适的电极和阻挡层材料,优化热电单臂的界面设计。结合仿真模拟结果,制备获得最优尺寸的热电单臂,然后组装成热电模块并对其输出性能进行测试。当温差ΔT为500℃时,该热电器件的最大输出功率达到峰值2.0 W,最大转换效率ηmax达到7.8%,这是目前报道的首个Ge Te基热电发电器件。此外,采用Ge0.85Mg0.05Sb0.1Te材料优化p型热电单臂的稳定性。通过测试其在450次热循环后的服役性能变化,证明了Ge0.85Mg0.05Sb0.1Te热电单臂具备较高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固态照明光源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新型绿色照明光源,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稳定性好、寿命长、无毒环保等优点。固态照明包括白光LED技术及激光照明技术,二者分别利用LED和LD芯片激发荧光材料得到白光。荧光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白光的质量,因此其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今社会对高功率、高亮度照明光源的需求使得荧光材料在散热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荧光粉+有机树脂”已经不再适用。在可
钛是常用的口腔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但其表面缺乏生物活性,与人体软组织结合不良,密封性差,导致细菌和异物侵入,引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破坏种植体稳定,最终种植体松动甚至脱落。改善软组织密封性能,对保证钛作为牙科种植体的使用寿命尤为关键。作为口腔软组织重要组成细胞,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对材料表面响应与材料软组织密封性能息息相关,基于此目的,论文将石墨烯衍生物、镁和锌负载在钛
纳米酶学的蓬勃发展为癌症的精确诊断和高效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是利用纳米酶(例如Fe基、Mn基、Cu基等纳米生物材料)催化肿瘤微环境(TME)的过氧化氢(H2O2)发生芬顿或类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氧物种(ROS)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治疗方式。常见的ROS有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H2O2及超氧自由基等。文献调研发现,较高浓度的ROS通过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可以
细胞外基质(ECM)对细胞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该调控主要是通过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实现,在此过程中,细胞通过骨架蛋白感知接触界面的微形貌、拓扑结构、硬度等外界因素,通过细胞骨架重组改变细胞力学状态,从而影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反馈,诱导细胞行为发生改变。研究材料表面对细胞行为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对生物材料制备以及临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无序到有序”,“各向同性”,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因其生产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产品便携和可大规模制备等突出优点,依然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进展使得高性能气体传感器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并且基于部分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半导体器件已经在气体检测方面达到了商业化应用的水平,如Zn O、Sn O2和WO3等。但是,基于氧化物材料的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还面临着工作温度高、选择性差和功耗高等问题
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DMSs),一般指掺入过渡金属元素或稀土金属元素而构成的一类新型半导体材料。氧化锌(ZnO)结晶态材料(薄膜、晶体等)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并可通过掺杂实现磁光和磁电特性。因此,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一直是稀磁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热点。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人们在过渡金属元素掺杂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研
对于肿瘤性骨缺损的治疗,开发一种兼具骨缺损修复和术后辅助治疗肿瘤的双功能生物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疗在肿瘤治疗上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靶向性强的优势,我们团队早期开发了具有光热效应的生物活性骨肿瘤治疗支架,主要是通过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等)在支架表面进行修饰,但这些二维材料的引入可能导致降解性不可控的问题。考虑到Ca-Si基生物活性材料的降解性和骨修复能力,我们设想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Ca-
开发具有环境耐受、功能多样且易于加工的生物大分子涂层和图案化材料可以推进生物光子、生物电子、生物传感、生物医药、组织工程等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然而现有的生物大分子涂层材料(如聚多巴胺、聚多酚和溶菌酶)和图案化材料(如肌动蛋白、丝素和角蛋白)通常无法完全整合上述这些特征,因此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中富含一种名为Csg A的淀粉样蛋白纳米纤维。这种纳米纤维具备很多优异的性质:首先,蛋白
发展氢经济需要建立包括氢气生产、提纯、储存、利用和回收等在内的完整技术与产业链,从含氢混合气中选择性地提纯氢气仍然具有挑战性,特别是从稀释氢混合气中提纯氢气。与传统的氢气分离技术相比,氢分离用质子导体陶瓷膜具有耗能低、稳定性良好、机械强度高、操作简单和膜材料便宜等众多优点。目前研究的氢分离用陶瓷膜的性能受限于双极电导率特别是电子电导率的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新型陶瓷膜材料,
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大自然创造了许多功能独特、性能优异的天然材料。师法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设计灵感及指导,制备具有特定仿生功能或仿生结构的高性能仿生材料成为目前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作为仿生材料的构建单元,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的羟基磷灰石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然而,文献报道中的羟基磷灰石基仿生材料多是以颗粒状、棒状和片状等形貌的羟基磷灰石结构作为构筑单元制备而成。受限于这些低长径比的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