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配伍在心力衰竭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a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有回阳救逆等功效,对心血管疾病有高效的治疗作用,同时,附子表现出较明显的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使用不当,会造成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附子中的主要毒效成分为双酯型和单酯型生物碱,由于治疗窗较窄,临床多数不良反应是由剂量使用不当引起的,所以多种剂量下附子的体内代谢物质基础值得深究。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但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而附子与红参合用能够用于改善体内的血液循环,临床上常用参附配伍来治疗心力衰竭等疾病,然而,附子与红参合用在心力衰竭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是不明确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附子和红参合用在病理状态下的代谢特征,从而更好为附子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目的:建立一种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快捷方便的大鼠血浆样品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的UPLC-MS/MS联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的验证;测定分析单次灌胃给予正常大鼠0.5 g/kg、1.0 g/kg、2.0 g/kg附子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比较各组间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建立并评价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测定分析附子在正常大鼠和心力衰竭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的差异,并在模型的基础上,测定连续给药红参对附子代谢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沉淀法对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建立大鼠血浆中六种物质的UPLC-MS/MS定量测定分析方法,以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的正离子模式进行定量检测,对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精密度与准确度、基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以及稳定性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验证。不同剂量附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将24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低(0.5 g/kg)、中(1.0 g/kg)、和高(2.0 g/kg)三个剂量的附子,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08、0.25、0.5、1、2、4、8、12、24和48 h,从眼底静脉丛采集0.30 m L的血样,经过样品的前处理,利用UPLC-MS/MS进行定量检测,采集的数据经过Excel、Graph Pad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利用DAS药动学程序软件,采用非房室法进行分析。通过结扎大鼠的左冠状动脉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建立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主要从大鼠血清中BNP、CTNT、AST、CK、CKMB等心衰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大鼠的心电图、颈动脉压、左心室内压,以及心脏系数和相应的病理切片来评价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参附配伍后附子在正常大鼠及心力衰竭模型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将实验用鼠分为三组,每组8只,正常组、模型组、红参组,红参组为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恢复2周后,连续7天灌胃给予1.0 g/kg红参提取液,每天1次,其他两组同时给予蒸馏水1.0 m L/kg。模型建立三周后各组大鼠口服给药1.0 g/kg附子,并于给药前、给药后0.25、0.5、1、2、4、8、12、24和48 h,从眼底静脉丛取0.30m L的血浆样本,经过样品的前处理,采用UPLC-MS/MS联用的方法检测,并利用Excel、Graph Pad、SPSS软件对采集的数据分析、处理,利用DAS软件采用非房室法进行计算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六种乌头类生物碱浓度的方法,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的范围为0.1~10 ng·m L-1,能够5 min内检测六种乌头类生物碱的血药浓度,在专属性、线性、准确度与精密度、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方面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中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南。不同剂量的附子在正常大鼠体内代谢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低剂量组六种物质的AUC(0-48h)为13.47±3.28,62.90±26.89,26.39±5.42,16.21±5.43,0和6.85±2.40μg/L*h,而高剂量组则为23.82±7.77,185.72±64.72,85.82±20.71,50.54±19.45,17.29±6.18和44.20±18.82μg/L*h,可以看出,高剂量组的AUC(0-48h)显著高于低剂量组,表明吸收更好;六种乌头类生物碱在高剂量组的Vz/F为166.81±80.09,80.41±35.49,87.22±43.08,800.57±396.01,383.54±177.00,616.61±290.20 L/kg,而低剂量组为14.01±4.33,12.75±6.88,33.10±25.06,193.64±116.81,0,207.34±75.96 L/kg,由此可以看出,高剂量组的六种乌头类生物碱能够分布到更广泛的组织器官中;高剂量组中六种物质的t1/2为11.47±4.30,11.92±4.59,6.04±3.85,13.67±4.26,8.75±7.14和19.14±8.84 h,而低剂量组分别为1.90±0.31、1.83±0.64、1.72±0.25、4.48±0.64、0和4.53±3.84 h,说明高剂量组的药物作用时间更加持久。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降支得到了心力衰竭模型大鼠,手术过程中发现使用呼吸机、电热毯以及下移结扎部位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的存活率;评价模型的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相比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心衰标志物BNP、CTNT、CK、AST、CKMB的水平均有显著升高;模型组大鼠的心电图出现ST段升高的现象,并且模型组大鼠的LVSP、+dp/dtmax出现显著下降,而LVEDP、-dp/dtmax则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HR、MAP无统计学差异;从心脏的状态看,观察到模型组大鼠的心脏系数明显升高,出现明显的心肌肥厚,心肌组织梗死的现象,并且模型组大鼠的心脏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有大面积死亡的现象,心肌纤维间隙增宽;相比于模型组,红参组大鼠体内的心力衰竭标志物显著降低,心电图、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细胞的死亡区域较小,心肌细胞的纤维间隙有所缩窄。附子在正常和心力衰竭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结果表明,由药代动力学参数可知,模型组的AC、HA的Tmax依次为2.25±1.73,2.00±1.64 h,正常组则为4.57±1.51,5.33±3.27 h,红参组为5.14±1.95,5.33±2.07 h,模型组AC、HA的AUC(0-48h)为3.96±1.47,54.58±19.35μg/L*h,正常组为8.25±3.51,138.42±33.39μg/L*h,红参组为8.29±3.10,151.11±59.46μg/L*h,可以看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max明显缩短,AUC(0-48h)显著降低,而红参组的Tmax则延长,AUC(0-48h)增加;表明模型组大鼠对附子中两种乌头碱的吸收相对较低,且短时间内便能达到峰值;连续给药红参后,附子中两种乌头碱的吸收值明显升高,达到了促进其吸收的功效,且峰浓度有降低的趋势;三组间的Vz/F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在心衰状态下这两种生物碱的分布和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相近;模型组中AC、HA的t1/2分别为4.48±1.72,4.17±0.34 h,正常组为10.99±4.25,9.16±3.30 h,红参组为17.83±8.78,7.63±0.78 h,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和红参组中AC、HA的t1/2明显延长;模型组中AC、HA的体内Clz/F为23.08±6.46,7.59±2.29 L/h/kg,正常组为13.20±3.27,3.26±0.74 L/h/kg,红参组为9.01±3.11,3.49±1.26 L/h/kg,可以发现AC、HA在模型组大鼠的体内Clz/F显著升高,说明模型组大鼠对药物的消除速率更快,时间更短。结论: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六种乌头类生物碱浓度的UPLC-MS/MS联用方法,该方法具有快捷、灵敏、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的特点,可用于附子主要成分的代谢动力学研究;附子中六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多剂量药代动力学参数提示,六种化合物的峰浓度、t1/2和AUC(0-48h)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六种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在高、低剂量组之间存有显著差异,高剂量组的六种乌头类生物碱表现出吸收更快,消除更慢,分布更广的特征;通过结扎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降支,建立的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满足要求,同时也表明红参对心衰大鼠的心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最后,相比于正常大鼠,附子提取液在心力衰竭模型大鼠的体内吸收较差,代谢速率加快,当连续给予红参后,附子在模型大鼠体内下的吸收是有所增加的,消除速率减缓,进一步说明了红参与附子配伍增效减毒的体内物质代谢动力学基础,这些药代动力学的数据能够为附子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其他文献
骨折作为高发性的创伤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移植、物理辅助性疗法、全身注射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局部注射人源重组BMP等。尽管经过治疗,绝大多数骨折患者可以愈合,但由于骨折处血液供应减弱、骨折断端活动性强、骨膜受损、受伤部位感染等,每年仍有5%-10%的患者无法愈合。BMPs是从骨基质中分离提纯的一类能高效诱导骨、软骨组织发生的酸性糖蛋白,在胚胎发生、个体形成,尤
超高声速空天飞行器在服役时往往面临严苛的超高温环境,对热防护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亟需轻质、耐高温、强度较高、可靠性好的新型热防护材料来确保飞行器部件的安全服役。碳气凝胶具有比消光系数高、热导率低、热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满足超高温热防护材料的隔热需求,但在应用时存在脆性大、不耐冲击、难以大尺寸一体化成型的问题,难以单独作为隔热材料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具有整体尺寸且密度小、热导率低的酚醛树脂
近年来,人类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技术谬用等严重生物威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挑战。我国亟需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对于生物防御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对国家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美国高度重视生物防御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加强生物防御研究,启动了大量生物防御科研项目;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邮件生物
高原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6%,低压低氧是其突出的环境因素特征。随着海拔升高,氧分压越低,尤其在海拔3500 m以上的地区,人体的体作业能力和劳动效率明显下降。然而,高原环境体作业能力下降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用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干预措施尚处于匮乏阶段。面对日益频繁的高原突发事件,寻找用于提高急进高原体作业能力的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军事意义。吡咯喹啉
目的:通过不同气候区白纹伊蚊经口感染寨卡病毒的研究,明确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对ZIKV的传播效能及垂直传播能力,确定我国不同气候区白纹伊蚊滞育卵保存和传递寨卡病毒的能力,探讨媒介蚊虫在病毒远距离扩散中的作用以及自然界非流行期间维持寨卡病毒存活的保存机制;并通过分析寨卡病毒(Zikv virus,ZIKV)感染后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转录组mRNA表达谱和Small RNA分子m
提高现有正极材料充电截止电压或者开发具有高放电平台的高电压正极材料是构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电压下正极材料结构和界面稳定性以及电解液稳定性趋于恶化。为了解决高电压正极材料存在的系列难点问题,本论文通过对正极材料包覆改性以及适配耐高压凝胶电解质研发两方面,解决高电压正极所面临的难点,对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合物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五大常见恶性肿瘤和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显著程度的提高,但由于胃癌在早期阶段大多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被诊断为胃癌时通常已处于预后效果较差的进展期。据相关文献报道,胃黏膜的癌变是一种级联发展过程,对癌变前一系列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降低胃癌相关的死亡率。因此,使用有效的筛查方法对前驱病变(precu
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血液制品有19种,包括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等,为了确保上述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国家出台了相关标准,规范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等相关质量要求和监测指标,这些标准规定的多为功能性、物理性、细胞和分子层面指标,如血小板质量监测标准内容包括标签、外观、容量、储存期末pH、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无菌试验等。标准的有效实施保障了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
一、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SFTS)是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新布尼亚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阳病毒属(Banyangvirus),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层为5-7 nm的脂质双层
有机磷化合物结构类型丰富、生物效应突出、应用范围广泛,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化学及生物学空间”,长期以来都是药物化学、农药化学、军事化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基于亚磷酸酯与α-卤代羰基底物的Perkow反应及其关联竞争反应(主要是Arbuzov反应和Pudovik反应),可用于制备至少4类重要的有机磷活性化学分子:烯醇磷酸酯、β-羰基膦酸酯、α-羟基膦酸酯及α,β-环氧膦酸酯,但现有合成方法尚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