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o Univu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cra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目的:Carto Univu模块将传统的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两者的优势,但Carto Univu指导下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了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患者共99例,男44例,女55例,平均年龄49±12.9岁(1876岁)。根据指导手术方法将其分入三维Carto Univu组(51例)和二维X线组(48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总曝光剂量、放置导管DAP(Dose Area Product)、标测及消融DAP、总DAP、每次手术的放电消融次数、功率、总放电消融时间、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rto Univu组与二维X线组在手术时间(76.5±29.6min对77.9±24.9min,P>0.05)、放置导管曝光时间(373.8±255.5s对358.8±255.9s,P>0.05)、放置导管曝光剂量(63.2±55.6m Gy对60.7±55.4m Gy,P>0.05),放置导管DAP(782.7±681.1μGym2对782.6±679.4μGym2,P>0.05)、放电消融次数(2.9±2.3次对2.7±1.6次,P>0.05)、术中放电消融功率(33.0±4.8W对31.8±6.7W,P>0.05)和总放电消融时间(155.9±94.0s对147.2±83.6s,P>0.05)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Carto Univu组与二维X线组在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78.4±113.3s对654.5±498.1s,P<0.01)、总曝光时间(457.1±280.4s对1051.7±581.0s,P<0.01)、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13.9±21.7m Gy对143.9±178.9m Gy,P<0.01)、总曝光剂量(77.1±68.0m Gy对204.6±199.9m Gy,P<0.01)、标测及消融DAP(215.0±386.1μGym2对1793.5±2217.2μGym2,P<0.01)和总DAP(952.3±825.4μGym2对2576.2±2487.0μGym2,P<0.01)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左侧旁道中Carto Univu组较二维X线组放置导管曝光时间为长(418.6±243.6s对283.4±168.8s,P<0.05),右侧旁道和房室结双径路中两组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无明显差异(284.2±192.5s对488.3±246.2s,P>0.05和373.8±290.1s对393.3±323.1s,P>0.05)。Carto Univu组有7例在标测和消融时射线暴露时间和剂量为零,两组即刻成功率都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安全有效指导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并能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甚至在标测和消融时可以达到“零射线”。第二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消融的临床研究目的: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期频繁发作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会导致患者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且符合指南适应症的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应推荐射频消融术治疗。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指导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并且能降低X线的暴露量,从而使患者和术者减少潜在地辐射伤害。Carto Univu模块充分结合了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的优点,但在其指导下进行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量、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了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药物治疗无效且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总数超过10000次/24h行室早射频消融术患者共10例,男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5±13.9岁(2869岁)。术前病史及心脏彩超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观察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放置导管曝光剂量、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总曝光剂量、放置导管DAP(Dose Area Product)、标测及消融DAP、总DAP、每次手术的放电消融次数、功率、总放电消融时间、术前动态心电图、术后一周动态心电图、即刻成功率、短期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rto Univu指导下室性早搏手术时间:64.5±19.8min;标测消融时间:30.0±14.0min;放置导管曝光时间(s):168.3±337.8s;标测及消融曝光时间(s):45.1±59.4s;总曝光时间:213.8±336.2s;放置导管曝光剂量(m Gy):48.9±112.5m Gy;标测及消融曝光剂量(m Gy):11.3±15.4m Gy;总曝光剂量(m Gy):60.2±113.1m Gy;放置导管DAP(μGym2):568.8±1274.3μGym2;标测及消融DAP(μGym2):139.0±190.3μGym2;总DAP(μGym2):707.7±1282.8μGym2;放电次数:2.5±0.7次;放电功率:28.3±3.3W;放电总时间:138±37.3s;术前室性早搏总数33193.1±17914.8次/24h,术后一周室性早搏总数184.1±425.9次/24h。术后一周较术前明显减少,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259<0.01);有1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性早搏标测消融曝光时间为0。术后一周复查动态心电图有4例室性早搏数量为0,其中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例为左室二尖瓣环偏前壁室性早搏。手术即刻成功率达100%,短期成功率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并能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其靶点总放电次数减少且不延长手术总时间,对于部分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消融能达到“零射线”。
其他文献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存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失去正常分化成熟能力而阻滞于某一阶段,同时使得正常造血被抑制。白血病是儿童阶段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在其各亚型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所有儿童白血病的75%,在15岁以下儿童的恶性肿瘤中比例接近30%。目前儿童ALL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背景胆管癌(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对无法切除的CCA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应用,但中位生存期仍不到一年,因此开发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BRD4与组蛋白或非组蛋白中的乙酰化赖氨酸相互作用,参与转录的激活和延伸,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ARV-825将溴结构域和末端外(BET)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向结肠近端扩展,甚至延及整个结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最多见。UC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引起肠腔狭窄、肠壁纤维化、肠穿孔,甚至诱发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业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UC病因和发病机制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侵袭性肿瘤,因此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很有必要。miR-497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降低,然而目前miR-497在TNBC中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我们发现miR-497与YAP1的3’-UTR存在互补结合序列,提示miR-497可能在TNBC细胞的YAP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脏中堆积的脂肪大于5%并排除包含酒精等可以对肝脏造成损伤因素的慢性肝脏疾病。根据病程的进展主要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既往研究发现,明显升高的肝细胞凋亡水平是促进单纯性脂肪肝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
第一部分【目的】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进行糖代谢状况调查,分析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探讨入院即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ACS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探讨低、中、高危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的关系,以及不同糖代谢状态的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之间
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血管退行性疾病,AAA可以通过瘤体破裂和出血导致患者死亡,AAA破裂后的死亡率超过80%,研究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AAA发生及发展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AAA已被证明是多基因和多病因的疾病,这表明着可能存在几个基因组风险位点和一系列生活方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