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指除外器质性疾病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胀、痛、早饱等为主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广泛存在,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对正常生活影响的程度不同,人群中约有20-40%的人有过消化不良症状。正确诊断与治疗FD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探讨针对FD的有效疗法具有重大、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然而当前对于FD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药物、中草药、针灸、心理等,其中药物治疗后期引起诸多副作用;心理治疗费用高、不适宜推广;中草药辨证尚不统一疗效评价难以规范;针灸治疗具有无副作用、费用低廉等优点,但常规针刺治疗本病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常要求病人每日或隔日前来医院接受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不便,而穴位埋线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处植入羊肠线,可达到长期刺激穴位,延长疗效维持时间,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就医频率的良好效果。目的通过对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求对穴位埋线治疗FD进行科学、系统地疗效评价,结果预期会获得穴位埋线治疗FD的循证医学依据,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FD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方法60例患者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及针灸科门诊病人,均符合2006年罗马Ⅲ学术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每10天1次为1疗程,中药内服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单纯中药内服,1天1剂,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2天。应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应用SF-36量表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最后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6.7%,经统计学分析后,提示两组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后,所有P值均小于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但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发现脘胁疼痛(P=0.032<0.05)、食后腹胀(P=0.002<0.05)、早饱(P=0.034<0.05)、烦躁易怒(P=0.030<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方面,两组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八个维度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除对照组活力(P=0.057>0.05)外,其余P值均小于0.05,提示两组治疗后,除对照组活力外,患者生存质量均有所提高。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五个维度的积分差异(P<O.05)有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纯中药内服对比,虽无明显提高疗效,但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