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既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人士,又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烈士作家”、“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等形象流传于世。这些形象大多是相关论者立足于某一特定立场,对朱自清某个部分的诠释与延伸,难以完整准确地概括朱自清的全貌,特别是不能较为深入地解释和展现他在社会变化中痛苦的思想转变历程。本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致力于探讨朱自清形象的形成及其影响,走近更为真切的朱自清,从而对其人生选择、文学创作做出客观评价,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将分为三个章节进行讨论研究:第一章探讨朱自清作家形象的形成和流变,并力求突破。1948年朱自清去世后,社会各界掀起了广泛的纪念活动,大量纪念文章、纪念专刊纷纷问世,朱自清生前友好、亲属等的叙述为我们还原和塑造了一个相对多样的朱自清,涵盖了他作为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的多种成就,以及他晚年成为“斗士”,用笔进行斗争的社会实践等。纪念文章突出了朱自清“最完整的人格”,将他视为知识分子典范。早逝的朱自清死于长久的贫病,文人们对他的纪念成为抨击时局、慨叹命运的一曲哀歌。在政治话语的介入下,对朱自清晚年转变的描写,逐渐带有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意义,对他的纪念也成为了知识分子自觉接受改造的宣言。1949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于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权威论定,成为其流传最广的作家形象,让“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朱自清得以通过“删改”和“过滤”作品,以“烈士作家”的身份,入选《新文学选集》,进入新中国的文学评价体系。然而,随后在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受到种种质疑,并且因为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立场和模糊的阶级感情而受到批判,最终《背影》被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剔除。从朱自清去世后直到“文革”前,其作家形象处于频繁变迁之中,通过分析其作家形象的内涵、诞生原因、产生影响等诸多因素,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了解文学评价的运作机制。第二章试图通过对其作品和人生历程的了解,走近更为真切的朱自清,还原其思想的丰富性。在五四先驱者们将家庭视为阻碍,要打碎旧家庭、争相出走的时候,朱自清却早早像“蜗牛背了壳”,组建家庭并勤恳地承担责任,成为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平中正的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朱自清分析时局,并进行艰难的自我拷问与追寻,最终决定抱持“刹那主义”人生观,奉行“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这是他在激烈的社会运动中退守书斋的心理依据。“入世的实际的刹那主义”也是他在后期不再蛰伏的动力。他在与青年人的对比中,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在发挥“调整者”作用的中年人上,并且意识到了知识分子的局限性,要通过改造自我,促进自己的灭亡,为新时代牺牲。第三章则重点探讨对于朱自清形象“突破”和“走近”的意义所在。首先就是可以进一步理解朱自清的人生选择。在众多朱自清形象中,更加突出其晚年坚决而彻底转变,这是知识分子克服了自身的劣根性,走向了进步的一面。而相对忽视或批判他的早年,因为其退守书斋代表了他在社会问题面前软弱逃避的消极态度。但事实上无论是退守象牙塔还是走向十字街头,都是朱自清长久思索与挣扎的结果。朱自清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从不曾盲目地跟随着某一种社会风潮,而是在功利主义和激进主义盛行的时代,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抱持着一种与主流相悖的中庸价值观,即“刹那主义”。通过还原这一思想历程,可以烛照二十世纪知识分子艰难的思想转变之路。其次,尽管朱自清的众多散文名篇广为流传,可是围绕其作品的争论也从未停息,只有通过对其思想的了解,进而走近作家,阐释其独特性,才能更为客观地评价朱自清作品的价值。最后,还原朱自清作为诗人、文学批评家、文学教育家的多种角色,充分挖掘其理论资源,可以开拓新的研究思路,促进朱自清研究的不断深入。朱自清作品传播极广,广受读者喜爱,但是因为其固有形象的深入人心,使阅读和理解容易受到局限。在新时期,为了更加客观地对朱自清做出评价,有必要打破其程式化形象,走近更为真切的朱自清,了解其独特性,进而重估其价值。这就需要研究者从作家文本出发,收集新材料,不止细读作家发表的文学作品,更要关注其旧体诗、日记、书信等私人文本,力求从字里行间还原作家的真实思想历程。同时不能以今人眼光苛责古人,也不能局限于门第之见,要返回当时的历史语境,以更开放多元的文学评价标准对作家作品做出公允的阐释。长久以来,朱自清已经成为了文人气节的象征,其创作也是现代文学中“文字之美”的典范,但是只有通过挖掘其漫长转变背后的思索与挣扎,探究被多种形象所掩盖的朱自清本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走向抗争之路的可贵,以及其美丽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