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结构变形翼的控制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固定翼飞机无法满足多任务飞行的需要。伴随新型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以及分布式控制技术的发展,变形翼飞机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变形翼飞机可以实时改变机翼形状以在多种飞行环境及飞行任务中达到最佳的飞行性能。本文针对一种新型分布式结构变形翼进行动力学建模与动态形状控制研究。首先,基于整体张拉结构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结构的变形翼,并对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二单元张拉整体结构的矢量力学和分析力学两种动力学建模方法。两种建模方法得到了一致的建模结果。以二单元张拉整体结构设计以及分析力学方法建模为基础,设计了分布式结构变形翼,并对其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基于分布式结构变形翼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非线性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动态逆反馈线性化控制器和基于滤波器的滑模控制器,并从理论推导上证明了两种控制器的稳定性。对非线性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在系统不包含不确定项和扰动项的情况下,两种非线性控制器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对系统包含不确定项和小扰动的情况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动态逆反馈线性化控制器不能使系统稳定,而基于滤波器的滑模控制器体现出较强的鲁棒性。最后,研究了分布式结构变形翼的协同控制问题。基于"模糊理论,对分布式结构变形翼建立了"模糊模型。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和极点配置理论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从理论上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的有效性以及鲁棒性。进一步,在"模糊控制器中增加协调项,设计了分布式结构变形翼协同控制器,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某型号飞机自动着陆系统的控制,以满足该系统处于大惯量,变负载,强冲击等恶劣环境中具有反应的快速性,着陆的准确性及性能稳定性的要求。本论文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控单元被应用到汽车上,这使得各单元间的数据通信变得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总线技术解决通信问题。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总线是
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是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是实现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在高速公路、小区安全管理和停车场收费等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挤出机是聚合物加工领域的重要设备之一。聚合物在挤出机中不同部位的混合状态与最终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但目前用于聚合物混合状态检测的方法均是离线的,无法实现信息的时实反馈。超声技术可用于聚合物混合状态的在线检测,但由于聚合物共混过程中,熔融态聚合物的温度很高,而超声探头只能在常温下工作,因此需在超声探头与高温聚合物之间耦合一个温度缓冲杆。超声波在缓冲杆中传播时会产生尾随脉冲,严重影响特征信号的提取。为
J2EE体系结构因其可以快捷地构造分布式、可扩展、可靠的和可安全移植的服务器端应用的特性而逐渐被人们接受,为企业流程重组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发技术方向。在当今广泛范围中实施的企业流程再造就是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工作流技术为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一套最佳的实现方法。本论文结合某省水利水电研究院的具体项目,对基于J2EE的工作流系统应用于BPR进行了研究。列出了企业原流程中的某些不足,基于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技术也在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本文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种无线远程监测终端设计方案,通过基于嵌入
为使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锻炼,创建具有实际工程环境的实验室一直是过程控制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结合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和开发集散控制实验
目前复杂网络的控制和同步属于国际上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选择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不确定型复杂网络的控制与同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文中提出和研究了一些新的复杂网络的控制
传感器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便携式电子鼻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式。随着各方面应用的需求,电子鼻系统正向着便携式
本文选用小波变换作为数学工具,利用小波的“显微镜”特性和类人视觉特点解决车牌字符的分析和识别问题,提高车牌字符的识别能力,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对字符图像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