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双洞隧道施工顺序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工程是一门复杂且经验性较强的学科,在其可行性分析及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分析是重要的一环。隧道丧失稳定性的因为非常复杂,从力学观点来看,是由于围岩的应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岩体的强度范围较大,形成了一个连续贯通的塑性区和滑动面,产生较大位移最终导致失稳。因此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实质是分析和评价围岩岩体介质的应力和变形。由于岩石的非线性变形力学特性,不同的加、卸载(施工顺序)顺序将会产生不同的围岩变形结果。可见,施工顺序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十分显著。目前,有一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有关施工顺序对极其复杂的小净距大跨度超浅埋隧道稳定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就施工顺序对这种复杂隧道围岩稳定的影响展开研究,为类似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依据。本文在调研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麒麟山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分别建立二维和三维模型,对不同施工顺序下的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拱顶和地表沉降、中夹岩柱水平位移和应力的变化发展规律。主要有如下工作:   ⑴阐述了围岩材料的本构关系和强度理论;讨论了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简要概括了分析围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   ⑵阐述了新奥法的基本原理和施工要点;讨论了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控制问题。   ⑶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二维模型,模拟了三种(详见第43页,方案一、二、三)不同的施工顺序,分析了三种方案下的围岩变形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采用双侧壁上下台阶法施工时,先开挖完左洞再开挖右洞(方案三)对中夹岩柱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   ⑷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三维模型,模拟隧道在偏压状态下的五种(详见第72、73页)不同施工顺序的施工过程,得到如下结论:①在地表坡度为20°的情况下,“先左后右”与“先右后左”两种施工顺序,地表沉降和中夹岩柱的水平位移接近相等,且没有产生危及围岩稳定的变形,证明采用这两种施工顺序都是可行的;②双侧壁导洞上下台阶法和全断面法两种施工顺序,前者产生的最大地表沉降和中夹岩柱水平位移明显要小,说明前者所取得的效果更好;③左右洞“错开40m”、“错开20m”、“同时开挖”三种施工顺序,产生的最大地表沉降之比为1:1.1:1.23;中夹岩柱水平位移之比为1:1.27:2.12。说明左右洞掌子面错开的距离对围岩的变形有很大影响,在40m的范围内,这种影响随着错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其他文献
学位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由于其施工速度快和承载力高等特点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组合板中压型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剪切滑移对其承载力和刚度影响显著,可能会使其在常用荷载作
基于最大位移反应首次超越和塑性累积损伤的双重破坏准则比较符合震害实际和试验结果,这是随着结构抗震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对结构地震破坏比较常见的观点。采用能量耗散
钢管混凝土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结构形式,它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的大跨、高耸、重载发展和承受恶劣条件的需要,符合现代施工技术的工业化要求,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厂
青岛市市区大部分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但对于深基坑而言,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既有能直接开挖的土层,又有需要爆破开挖的岩石层,同时还受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基坑地质条件自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旧城改造的推进,基坑工程正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而且,基坑开挖经常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施工,场地狭窄,临近常有必须保护的永久性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
学位
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美国“911”世贸大厦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工程结构的抗爆抗冲击性能逐渐成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
排水固结法作为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具有诸多优点。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建设热潮,排水固结法得到了进一步广泛应用。近年来,排水固结法在机理研究、施工工艺、设计理论等方面
大跨空间钢结构因其具有受力合理和制作安装方便的优点,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类建筑因人群密集,易成为恐怖分子实施恐怖爆炸的目标。本文结合严峻的反恐形势,在大空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支承处产生的水平推力,使得拱肋截面弯矩显著减小,以承受轴向压力为主。钢管混凝土材料以受压为主,适合于在拱结构中应用。钢管混凝土拱兼具承载力高、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