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牙内陷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牙内陷患牙的诊疗过程,归纳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观察其预后效果,从而为牙内陷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加详细的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16-2021年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牙内陷的22例患者,详细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记录患牙的牙内陷类型、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例患者,包括24颗患牙,年龄10-53岁,随访时间为3-39个月。其中,Ⅰ型牙内陷包括6例患者的8颗患牙,Ⅱ型包括4例患者的4颗患牙,Ⅲa型包括1颗患牙,临床诊断为深龋或慢性根尖周炎,均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树脂充填治疗、根管治疗术和根尖屏障术;术后随访显示牙冠外形恢复良好,颜色正常,无叩诊及触诊不适,牙髓活力正常或根尖周阴影明显缩小或消失,成功率为100%。Ⅲb型牙内陷共涉及11例患者的11颗患牙,均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采取保守治疗联合意向性再植术;在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遗漏有侧枝根管而导致术后再次出现根尖周病变;1例患者因颊侧骨板严重破坏而导致术后发生骨开窗和牙根外吸收;其余9例患者术后未出现疼痛不适或窦道等不良反应,影像学检查显示患牙根尖周组织病变明显缩小或消失,未有牙根吸收和骨粘连等病理性征象,总存留率为81.8%。结论:1.Ⅰ型、Ⅱ型和Ⅲa型牙内陷患牙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活髓、保留患牙。2.Ⅲb型牙内陷患牙采用保守治疗联合意向性再植术的方案,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选择,术后存留率高。但是意向性再植术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慎重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从而避免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牙齿缺损是最常见的口腔临床疾病,牙釉质本身无法再生。因此,它只能用人工材料修复。而市场上的各种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存在各种缺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创造一种结构类似牙釉质的修复材料,以改善商用材料的缺陷。方法:该复合材料由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和硅烷偶联剂KH570组成。采用油酸钙前驱体溶剂热法合成了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并将其作为复合材料的无机组分。KH 570是材料的有机组分,可依靠自聚合和硅烷偶联
学位
基于视觉的产品表面缺陷检测是工业自动化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至关重要。目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缺陷检测算法因其较高的准确率和泛化性以及无需手工选取特征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然而由于产品种类繁多以及缺陷部位的差异较大,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算法在作用于不同的数据集时仍需要专家对网络结构调整进行适应性调整,准确率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表面缺陷检测算法的准确率和工
学位
目的本研究的目是通过简单的聚多巴胺(PDA)辅助PAA共沉积的方法将NCPs类似物PAA结合到脱矿的牙本质胶原纤维表面,形成PDA和PAA的共沉积物,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牙本质仿生再矿化体系,并探究PDA与PAA共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新方法构建的仿生矿化体系诱导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效果。方法第一部分主要探究PDA与PAA的共沉积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实验分为四组:PDA@PAA组(DA与PAA
学位
Markov跳跃系统是一类带有参数的切换系统,这些切换的系统形成了一个有限集,每个子系统都是一个系统的模态。Markov跳跃系统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跳跃转移率,从一个模态跳跃到另一个模态,并通过这个有限集得到相对应的系统模型。由于对于控制系统来说,稳定性是能够反映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而离散耦合的Riccati矩阵方程在对该类系统分析稳定性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Riccati矩阵方程求解进
学位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智能移动机器人作用愈加凸显。作为智能机器人落地应用的核心技术,视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解决了机器人的感知与定位等底层问题,因此具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视觉SLAM算法受限于静态假设,在复杂高动态场景下,其精度与鲁棒性并不理想。所以,本文以ORB-SLAM2系统为基础,通过引入实例信息提高系统信息感知
学位
目前在工业线上,许多零件装配过程仍然由人工完成。一般的零件装配过程可分为零件初始位姿识别、零件抓取、规划运动轨迹移动零件至待装配位置和精密装配四个步骤。其中精密装配过程对装配精度要求最高,特点是小范围6D运动、零件配合间隙小、接触类型任务。精密装配过程由于遮挡问题、光照对视觉的影响和累计误差等影响,使得精密装配难以解决。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精密装配的跨模态图像预测算法。整个算法设计
学位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在工业现场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协作机器人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阻抗控制下的拖动示教,但目前的拖动示教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在交互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操作员的不确定性,使得机械臂末端实际运行轨迹与人类的期望轮廓相差较大。基于该问题,本文将迭代学习引入人机交互中,旨在通过多次的迭代降低轮廓误差,并提出空间域迭代学习以提升迭代学习速度。本文从机器人、人类操作员以及交互的关系框架出发,
学位
目的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口腔颌面部神经性疼痛,发作时痛感强烈,通常难以承受。目前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还是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其中卡马西平作为效果最佳的一线药物被广泛用于该神经性疼痛的镇痛治疗。但由于此类药物长期使用时具有剂量依赖性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镇痛效果也出现减弱,所以寻找可替代药物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通过对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的研究,研究一种潜在药物七叶皂苷对三叉神经
学位
目的:通过分析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中下颌髁突软骨(MCC)及三叉神经节(TG)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GK-1)的表达,探索将能否将SGK-1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预防或治疗TMJ-OA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并有效缓解关节区疼痛。方法:通过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碘乙酸钠(MIA)28 d构建实验性大鼠TMJ-OA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 d、7 d、14 d、21 d、28 d,用vo
学位
目的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备受人们关注的神经性疼痛,目前认为TN的实质可能是一种过度兴奋,表现为血管受压后脱髓鞘的三叉神经出现异常放电或异位动作电位。Nav1.3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一种亚型,其异常表达在异位放电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Micro 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RN
学位